人家说双胞胎有心灵感应,我们一直不信,认为只是环境和思考方式无异于对方罢了。
这天我弟郭仕杰正在办公室一角一边给花喷着水,一边自言自语似的问:“你知道什么人死后不会让人觉得惋惜吗?就是思想无处不在的人,你想,我在这边傻呵呵的浇花,因为突发情况人没了,旁人会觉得凄楚可怜,浇花的时空境界戛然而止。但是我的思维如果在生前就包容了一切已发生,在发生,和未发生的境界,那死后精神不是与天地共存了么,这样一点也不会觉得可怜惋惜了。”花前耍趣正悠然,假想此刻瞬归天, 不需旁人惜惋楚,神已留存天地间。
虽然我们还没有达到看淡生死的人生境界,但这种心境却可以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此会发现更多风景。
比如归属感——
通常情况下,归属感会让我们想到“家”,以为进了家门,就有了归属感,但是继续探寻,卧室又比厨房更有归属感。事实上讲,这归属感只是惯性的无根妄想。这是“我”的安逸欲,在此境界所讲的归属感,是以本我为中心,只是以本能的生物形式存在,处于人生四境界的最低层——自然境界。
“世人所难得者唯趣。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虽善说者不能一语,唯会心者知之。”——用大自然的语言理解大自然,才是最高品味。
前几天有个朋友问说,你去过鼓浪屿没有?他继续说:也就那样,很多地方不去的时候都想去,去了也就发现其实也没啥。”我相信一个人的生活只要足够有趣,一定是脑袋撑起的,打开心性觉悟之门,五步之内,必有芳草。而一个内心不安定的人,是看不到诗的。唯有心境,不可复制。
心念无所住者,意境皆所住。不见千里,自生远心,可云游天地,至四海为家。只有净心,所见所感都可以是心灵根据地。
然而我们挣扎于尘世,执着于自我:
是征服世界、万众瞩目,还是求真求善、与世无争;
是享受外在的成就感,还是享受内在孤独的力量;
是关心如何成功,事情如何运转?
还是关心人性根本,是什么一直在背后驱动着我的主动思想?
是经济逻辑,运行投入产出、风险回报、防御、发展模式,
还是哲学逻辑,运行逆向逻辑、关注心灵和灵魂?
恰好我们生活在一个前者的世界,常常忽视后者。所以我们不得不用付出去获得,不得不放弃内心的宁静去追求外在的物质,不得不为了自己的满足首先忘了自己,不得不为了找到自我首先失去自我。
有段记忆一直磨灭不掉,上中学以前的阶段,当我面临着任何强者、诱惑、欢喜、屈辱、势力的时候,当自己被周遭环境所影响的时候,无论欣喜的、悲愤的,总会先在心里退避三舍,参省吾身,同时给自己一个意念,穿越时空,所有人、物、事、天、地、法、道,在物质与精神世界里,从黑暗地狱到极乐净土,思维包罗万象,小到无法形容的物质夸克,大到不可触及的精神思想。以心丝撩拨极小甚微之态,以胸怀容纳气吞山河之势。
我自己称它为——觉之境界
生命的能源和创造力来自心灵的宁静,也来自于此。
创造力是大脑通过联想或想象对曾经认识过的客观世界事物的二次加工重组或还原,一切都不是绝对无中生有。如果我们的经历不够,年纪尚轻,那么要做的就是多读书、多经历、多思考,在此基础假如我们都会利用觉之境界,那我们的创造力也会大大提升。在艺术家哲学家眼里,我们普通人都是社会智障儿,而他们认为自己只是思想没有偏轨的普通人。
觉之境界——允许、海纳,甚至“看”得见、“听”得到所有思想能到达的境界,思想能容纳时空发生的一切,我在此随手写下了两段大脑在短时间内不着边际的天马行空:
【 1 】
一名叫张允月的27岁摄影师,在2034年拍游人在海上冲浪的那一瞬间,发生在美国东南方向的一个小镇里的,一个黑人家庭的户主刚吃过晚饭躺在沙发上和他邻居家会玩各种乐器的大儿子讲911恐怖分子的其中一人,在早上起床刷过牙以后第一次没把牙刷掉在了地上,被地上的蟑螂看到,吓得躲到卫生间的门后的拖把里,月光从窗口射进来,遥远的类地行星上的一名三岁外星人儿童看着他父亲给他买的地球模型高兴的模拟着天体运动。
【 2 】
王尼玛在考虑本周五的节目稿子的情理关系和串联词是否正确幽默的同时,大脑神游到在云南一个知名旅游景区里一名游客因为今天早上出门的时候自己老婆和母亲因为一些琐事闹矛盾,心情很不好,带着郁闷跟一个从小就在单亲家庭里长大的女子发生了口角摩擦:争执的是男子把女子推的儿童车里孩子的奶瓶碰掉没说对不起,卖水大爷的扁担被他抢来,孩子看在眼里,因为怕,拽着她母亲哭出了声。围观群众里有一个穿着刚踩死一只蚂蚁的白色运动鞋的男子,1997年杀过自己邻居正在逃亡的通缉犯,河南警方搁置的卷宗箱上生了锈的锁已经打不开了,我在我邻居家一边吃着赶集买回来的糖葫芦一边看着两只蜜蜂从墙外花丛里飞落在井台边。
在想象力这一方面,孩子曾经都是俯瞰这个世界的天使,我们犯得最严重的错误就是把这些“天使”当成了孩子,最后把他们养成了大人。大人们习惯把一些自认为的不规矩思想“矫正”当做正确教育理念。错的理直气壮:“如果不这样,怎么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生存。”最后他们成为了一个又一个艺术家眼中的社会智障儿,一个又一个佛学家道学家眼中慈悲为怀的受众群。
大人在这些天使与大自然平等相处的关键成长时期,总会残忍剥夺他们的权利和机会,用脏水洗刷一个个纯净灵魂,这一方面他们显得很有经验,捏造出太多一辈子都只能在肮脏错误的境界中挣扎的社会成年人。有一种风景只有修行者和孩子才能看见,而急功近利的成年人不明所以的鄙视着修行者,自以为是的说教着后来者。
我们常听人讲,成长,就是做自己不愿做的事。因为只有修行这条路,才能改变命运,才能脱离既定的因果循环苦不休的黑暗轨道。因为性格不同,造就命运不同,相对而言,有的注定是康庄大道,有的注定是阻碍重重,区别在于,以自己为圆球心,思想深度为纵轴,眼界宽度为横轴,不同的人能画出不同的圆,有横椭圆,有竖椭圆。有的横轴被惰性思维下平庸的生活态度阻碍,有的纵轴被虚荣自尊阻碍,最后收获的是生活心态的浮躁繁杂:有的成为愚蠢的堕落者,有的成为“聪明”的激进派。激进的人生又总会掺假。
当生命有了底座,遇见再多世事无常,也能心平气和不骄不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切都很自然,缘或无常只是自心自性趋使命运发生变化的催化剂,起不到丝毫无缘无故的转机。因因果果,丝毫不差。
艰难的人生,只能用包容来原谅这个世界,强迫包容不算包容,是自虐。没有散发包容、慈悲的光芒环绕他人,反倒是被自己不能看清自己、包容他人的自发性而束缚了自己,如此更加痛苦,把自己架在道德火架上烤得吡呲冒油,自身难保,也便做不到慈悲他人。 慈悲,首先来自于人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体会到人无法突破的局限性,在此,同样看到了他人他事无法突破的局限性,然后才产生了真正的慈悲,理解得到、容纳的了、自然而然才是正心正念。所以,想要真正做到从容面对苦难,了解、包容他人,智慧豁达,慈悲圆融、利他无碍,先要看清自己,认识自己,这是铁律。
你我本就孤独的这一生,路途遥远。
途中你会欣喜若狂、志得意满,也有境变人散,悲痛万千。
最终还是回归孤独充实的心境和感动包容的胸怀。
那些好的、坏的,
时间会将它腐烂、结晶……化为包容与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