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常对朋友说,理解是对他人最大的善举。当你坐在一个人面前,听他开口说话,看得到各种复杂、精密的境况和命运,如何最终雕刻出这样的性格、思想、做法、长相,这才是理解。而有了这样的眼睛,你才算真正“看见”那个人,你才发觉这世界最美的风景,是一个个活出各自模样和体系的人。
2.人各有异,这是一种幸运:一个个风格迥异的人,构成了我们所能体会到的丰富的世界。但人本质上又那么一致,这也是一种幸运:如果有心,便能通过这个公共的部分,最终看见彼此,映照出彼此,温暖彼此。
3.每个读者都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马塞尔·普鲁斯特
读完这本书,其实仅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却似乎读了好久好久。似乎读懂了很多,也似乎大多都没懂,只是结合自己单薄的经历,重新认识了一下内心原有的浅薄想法。对于阿太所留下的“肉身就是用来使唤的”“灵魂本多轻盈”我似懂非懂,觉得有道理却又讲不出什么。对于那个残疾的父亲,读到的时候我觉得他很“混蛋”,可是读到后面我似乎能慢慢理解,我们都是普通人,并非人人都能像那些名人一样,无惧命运、残疾和死亡。对于“要面子”的母亲,我觉得怎么能这样不考虑未来,只争口气?可慢慢地我好像也懂了,人活着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舒适地活着,还有更重要的一些东西,比如所爱之人的“荣誉”(我很抱歉我的尚未理解完全)。读张美丽、文展、两个阿小、厚朴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有不能理解或觉得惊奇的也都能一一大致理解,这其中或多或少都会看到一些熟悉的影子,或是身边某个人,或是我自己。若这些人物生活或事情发生是在我的身边,我定是无法理解的,幸而是作者所接触的,而他能看透,也能讲懂。也庆幸我有这样的理解能力,能从中明白点什么,也许就像是书本最后放的马塞尔·普鲁斯特的那句话,我需要这样的一种光学仪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