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减负实效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通知指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顽瘴痼疾,必须下大力气坚决纠治。基层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最后一公里”,不能被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手脚。制定《若干规定》,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对于持续深化拓展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具有重要意义。

      《若干规定》为社区卸下“文山会海”包袱,释放实干精力。对社区而言,形式主义曾是压在工作人员肩上的“重担”——重复填报的表格、内容重叠的会议、过度留痕的检查,让社区工作者陷入“忙台账、忙汇报、忙迎检”的恶性循环,挤占了走家串户、服务群众的时间。《若干规定》如同一场“及时雨”,直指基层痛点。如今,社区不再需要为了凑数据反复修改报表,不再需要为了显成效刻意准备材料,会议数量精简、文件篇幅压缩,检查考核更重实际效果而非表面痕迹。这一变化让社区工作者得以从文山会海中抽离,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排查安全隐患、调解邻里矛盾、帮扶特殊群体等实事上,真正实现 “把时间还给群众,把精力用在实处”。

      减负实效显于“服务温度”,居民成直接受益者。基层减负的核心目标,是让基层摆脱束缚、聚焦主业,而社区的主业始终是服务居民。以往,因被形式主义事务牵绊,社区面对居民的需求有时难免分身乏术,比如,居民反映的楼道灯损坏问题,可能因需先完成报表统计而延迟处理等。《若干规定》实施后,社区工作的重心重新回归民生,工作人员每天有固定时间走访辖区居民,记录急难愁盼。针对老旧小区改造、停车位规划等民生事项,能快速组织居民议事会听取意见。居民感受到的,是问题解决速度更快了、社区回应更及时了,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正是基层减负最直接的实效体现。

        健全长效机制,让社区减负不“一阵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具有顽固性,基层减负不能只靠短期整治,更需长效保障《若干规定》中“健全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的要求,为社区减负提供了制度支撑。如今,社区不仅有了减负清单,明确哪些报表不用填、哪些会议可以合并开,更有了监督渠道,居民可通过线上平台反馈形式主义问题,上级部门检查也多采用“四不两直”方式,不提前通知、不搞盆景式迎检。这种长效机制避免了减负工作雨过地皮湿,让社区工作者不必担心风头过后再反弹,能够安心扎根基层、专注服务。只有让减负机制常态化、制度化,才能彻底破除形式主义束缚,让社区真正成为服务群众的暖心港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