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年流行一句话“有什么拖延症,不过是因为懒罢了;有什么选择困难症,不过是因为穷罢了。”自然,资源有限,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这符合“双趋冲突”的范畴。双趋冲突是心理冲突的一种。个体必须对同时出现的两个具有同等吸引力的目标进行选择时产生的难以取舍的心理冲突。这种冲突并不难解决,只要稍许调整一下动机,冲突便会消除。但若碰到利益得失重大的冲突,则会出现特别难取难舍、犹豫不决的心理矛盾;同时,在做出选择决定之后,满足了的动机强度降低,未满足的动机则强度提高。这就是所谓失去的或得不到的东西比获得的更可贵。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的心理暂时会不得安静。总的来说,两个选择都面临着动机不足的情况,也就是个体对两个选择所指向的方向都缺乏足够的“爱”,表现在具体的行为上便成了选择困难。
另一个层面,放弃选择代表了放弃责任,逃避本应自己承担的选择所带来的后果,把所有的责任都推给替代自己选择的人。这类人会有包办替代的父母,我曾经有个学生就是这样的,放弃自己对人生的掌控,说从小到大,几乎没有自己可以选择的事情。小到买什么样的衣服,大到填写志愿,都是父母一手包办。现在在学校里,自己感受到学习有压力,又不想去努力,害怕自己努力了成绩依旧不理想,索性破罐子破摔,如果考差了还有不努力作为借口。这个学生我也有疑问,对她我用的是认知行为,但是收效不是太明显,只有对成绩有所提升,在其自卑和人际关系方面没有太好的改善,反而让她对我有移情,非常期待和我的见面,不在意我说了什么,但是自己一直滔滔不绝,而我听她说话会犯困,很让我困惑。遗憾的是下个学期学生会驻外地,咨询只能脱落了。要学的太多,不然临场遇到的问题太多了。
“以无知的方式示弱,目的是实现对求助者的控制。”这个“控制”,是引导求助者按照咨询师的思路进行思考。求助者首次来访,多有防备,同时部分会有自卑。若咨询师示弱,内心有一定能量的人,会激起其“傲慢”、“自大”的能量启动,对咨询师示弱的部分他认为自己是可以掌控的,才能有能量去跟着咨询师的思维线索进行思考,并主动进行转变。一直关注的一位博主写文的语气是自信到自负程度的,可以算是牛气冲天,有人问过他为什么说话这么损,他说关注他喜欢他的有不少是抑郁患者,因此他必须特别肯定并以一种强烈的态度表达思想去帮助他们。目的是激发能量,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才会有改变的强烈愿望和认真履行的行动。“控制”实际是“引导”和帮助,不自助的人,外界的力量帮不到他。而足够自尊自信的人,也不容易有“选择困难症”这种弱弱的气场,激发他的能量,让他觉察,并且敢于将自己真实的想法表达,将不愿、不想背后的不敢的小人儿拖到台前,学会自己去面对。
最后放一段别人的讨论,和心理学可以相互印证,和大家分享。“人们总是在得失、对错,是非等之间沉思、抉择。而对于人的价值而言,需要的是肯定。心理疾病是人的价值的迷茫,婴儿无论环境如何不会得抑郁症。老子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尼采的三种变形中的小孩代表生命价值,因此涉及这个部分要进行绝对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