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小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在各处看到的书单都有推荐,但我一直因为名字将其拒之门外。如果能穿越回去,我会想把自己摇醒,这本书明明很好看的嘛。
单看书名,心想这什么儿童故事。看完以后,真香。此书人物设定来自英国作家肯尼斯·格雷厄姆的经典著作《柳林风声》。《柳林风声》名气蛮大的,罗斯福总统读过3遍,《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也很喜欢。当当书香节的我凑单买了。读完现在想说,如果你因为书名拒绝这本书,那你可错过太多了。
为什么这本书对我影响大
我在童年时期因为天性敏感和情绪不稳定,再加上原生家庭的影响,一直成长得不够好。也没有怨怼父母的意思,ta们也是第一次当家长,ta们在成长过程中也没有被好好珍爱过,会有疏漏实属正常。而恰好我的很多点又跟其ta孩子有些不一样,自然而然会受到影响。不怪父母,不意味着要忽略问题。
我最大的问题是不能正视自己的情绪,不允许自己感性化,刻意忽略内心深处的柔软之处,不会表达爱意,极度维护自己,只要有一点不适,立刻躲回舒适区,总是表现得居高临下,同时我内心又很渴望别人的指点。总而言之,是个好人但不是个好的相处对象。这导致我朋友很少,人际关系岌岌可危。用书中的人生坐标来描述:我经常在“我好;你不好”和“我不好;你好”两个象限里来回横跳,把自己搞得很分裂。
书里蛤蟆先生曾经充满活力,滑稽搞笑,得了抑郁症以后,悲伤抑郁。虽然我们曾经不一样,但抑郁情绪影响下的状态很相似。朋友们帮他联络了心理医生。故事中他们一共有10次面谈,读者彷佛和主人公一起经历了一次完整的心理咨询。在现实生活中做10次心理咨询,这个费用比读完这一本书贵多了(没有说现实生活中心理咨询不好的意思)。
这本书就像是一把拂尘,它轻轻地扫走了我心中的困惑,有股四两拨千斤的巧劲。
书里有哪些启发我的内容
咨询伊始,成长开始
咨询师和来访者是平等的,ta们不是师生关系,不完全是商业关系。本质是合作关系。我们去做心理咨询不是坐着听课,而是与人合作,一同解决精神世界遇到的难题。从受教心态转变为合作心态,这是一个为自己负责的成年人该有的状态,也是你解决这个难题的第一步。“必须完成的事情,只有靠自己才能完成。”
我们不是父母的翻版,我们是独立的个体
年轻时,我希望不要活成母亲,几近中年,发觉自己很像母亲,很绝望,难不成我就是父母的翻版了。童年经历和父母对我们的影响简直太大了。
孩童时期,我们处于儿童自我状态,与生俱来的快乐、愤怒、悲伤和恐惧让人作出自然反应。这个过程不可能完全自然,因为会有其它因素的参与,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的父母,面对父母,孩子们会表现出适应型状态,来应对所处状况。这段经历就像饺子馅、核桃仁,是我们的人格内核。回望童年是我们的理解自己的开始。能够正视父母对我们的影响,也是真正正视自己的开始。
人不可能和自己情绪完全切割,最好的办法是理解
我们不能忽视和否认情绪,否则就像是身体部位被截肢。以前有任何不适的情绪,我都赶紧逃离,不去反思为什么,看清具体的状况,一味逃避。甚至别人夸奖我,内心有了小窃喜,都遮遮掩掩,深觉不该。而情绪是自我的核心,如果能好好与情绪做联结,才会充分理解自我。有强大自我意识,能更好地管理情绪,更容易重振旗鼓,懂得延迟满足,而不是冲动任性、一蹶不振。更好地理解自己,也有助于理解他人感受,与周围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因为你不把自己情绪当回事,也不会去在意其ta人的感受。就像没有被爱的人,就不懂得如何去爱。
这本书的关键句— “相比责怪,负起责任如何”。无论如何,回不到过去,怪别人没用,对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