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第一次看见塔楼,乡里来的我想着能在这度过一段时间真是赚到了,和天津的同事的第一次交流,我能真诚的表达我真的陶醉在好听的天津口音当中而忽略了他们说话的内容了吗……天津话没有北京话的字正腔圆,往直接的说听起来不矫情,爽朗又随意,明快又亲切。现在我还幻想耳畔响起拖着音的:煎(四声)饼(二声)果(先三后二)子儿……
清总说在天津南北走向叫路,东西走向叫道,在我眼里反正都是纵横交错,分不清东西南北。每天我们只要横穿新兴路,就到达上班地点。尽管是这样,每天都是满心欢喜看路上随红绿灯停走的大波单车族,南方不是没有骑单车的,但是确实没有这么有规模的,男的,女的,老的,小的,戴头巾的,披防晒巾的,在属于他们的车道,有秩序的行过他们的路,或许谁也不认识谁,但是谁都可能和谁擦肩而过,我试图想拍一个,举起手还是不好意思,他们是多么自然的人们,我何不自然的当个路人就好。
天津交流学习的这段时间竟也遇上不少的好天气,6月的那天我见到了这么大以来最美的傍晚,地铁出口的一刹看到云霞与建筑的完美结合,远处的公路与高架桥交错,那种恢弘、壮观让我一时说不出话来。
一个城市美不美,在于夜,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那天晚上我们一行五个人晚饭后决定出去散步,没说怎么走,就说走到海河边去,我们从营口道那边走过去,越靠近海河,风越大,大家都笑称都有点小冷了,但是大家的笑确真是一种舒适与轻松,这种感觉是天津给的。
北方人夜生活不丰富,晚上九点多,路上没什么行人,小群体跳广场舞的都回家了,我们走啊走,就像一点都不累似的,海河两边的建筑的灯都陆续熄了,清总说有灯时更美,我就下定决心要再走一次。后来带北京的同学再走海河边,还是足足的惊喜与美好,我们认真的拍建筑,嘴中不断轻叹夜景的美。就是这么走走,便能被城市感动,对我来说只有天津吧。
不过,天津的吃的还真是没吃习惯。原因可能是不辣,最后那三天下午,连续要吃易总发现的一家很不显眼的饺子馆,易总和周兄还是依了我。虽说不显眼,但是里面总能把位置坐的差不多,每次我们都要等个十多分钟,看着天津的姐姐们(在天津大姑娘小姑娘不分年纪都叫姐,我被一位四十以上的婶叫小姐姐,当场见识姐字在天津作为称呼应用之广泛而另人唏嘘)这个要五两,那个要二斤,我是认准我们来对地了。这家饺子,现做现下,特别鲜,皮不薄不厚略有嚼劲,易总每次吃半斤猪肉大葱,然后拌在自制的大蒜辣椒醋汤里,看着他吃都觉酸爽,像北方汉子那么回事。我最终还是没勇气尝一个猪肉大葱饺子。但是,这家饺子馆就是天津的味觉留给我最美好的回忆。
很遗憾没有去名流茶馆听相声,其他五位去享受了一回,都说不错值得再去。后来端午节去北京,多宁姑娘带我去听了一回,貌似有两位是郭老师的得意门生。感觉不错,逗得笑点低的我俩,笑相都没了。相声不像小品,没有那么多道具帮衬,所以三句话没笑点,下面的观众就容易走神。所以相声比小品难,演员们不是小丑可个个能豁出去,能捧能逗,长溜的台词,一口气倒背如流,不得不佩服他们为艺术所下的功夫。天津的没去听,听说当地人去听的也不多,可能个个是生活的段子手。但我想着肯定更有生活气息,更接地气。
学习、感受、思考夹杂发烧、牙疼,日子数着数着就到了回家的日子了,这些也都是我记录的工作以外天津生活的点滴,就是这么把这些事想一遍,生活便成诗。这些日子在心里生出美好,终也开成了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