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好衣服,要去上班,儿子赶紧拿出我的鞋子,让我换上,然后双手紧紧的抱着我的脖子,让抱着他下楼。下楼后,我跟他说“妈妈要去上班,你先跟阿姨玩,妈妈下班就回来陪你”。不知道听懂没有,就见他两手抓着我的手,使劲的拖着我往他的推车旁走。我瞬间感动又心酸,儿子,妈妈很想陪着你,但是我抱着你,我就不能去抱砖养你;当我抱起砖,我就不能抱着你!
最近孩子爸在外地上班,我也比较忙,孩子可能安全感不够,最近说话也是大呼小叫,跟小朋友在一起也会抓人,打人。我很注意的用温和的语气给孩子说话,尽可能的不大声给孩子说话,给孩子示范如何与人说话,孩子的声音确实会马上低下来。
但是对抓人这件事有点焦虑,老是担心被抓的孩子受委屈,也担心被抓的家长不高兴,所以就会看的很严格,生怕孩子给别人太近,一个闪失抓着别人了。这种家长如临大敌的反应会不会影响孩子与人交往?今天微课《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上说,父母对孩子行为的反应会造成孩子行为的恶性循环,有点小担心,如果一直抓人,大人一直不让给别人靠近,孩子会不会受影响?
其实很多时候也是家长自己觉得面子过意不去,而把压力转嫁给孩子。因为也怕别人说“你看他妈妈还是学心理学的,搞家庭教育的,她的孩子还是会打人”。 曾经有个老师讲,她送女儿进幼儿园的第一天,刚出校门,就见一群家长围过来说“老师,您的孩子从怀孕的时候起,您就在做教育,您的孩子每个细胞都浸透着教育的细胞,为什么她上幼儿园,也和我们的孩子一样哭”?
曾经有个北师大心理系主任在给我们讲课的时候说“你不要管我的孩子教育的怎么样?你只要从我的课程中受益就行。”
想到此,我内心坦然了很多,我不再把孩子的问题和我的面子放在一起,也不把问题和孩子等同起来。我相信问题只是暂时的,孩子会慢慢的变化,我们只管耐心的,有智慧的陪伴孩子成长就好。人生很长,把任何问题放到一辈子的时间轴上去看,问题都不是问题;不以一时论英雄,这样你的心胸就会更加开阔,看待问题就会更加理性。真正的爱就是忍住内心的担心和害怕,巧妙的将担心转换成让孩子感受不到压力的行动计划,然后一步一步,慢慢改变和进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