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日記,三】
在進行概念解釋的展示時,學生往往在初始階段不得要領,主觀判斷會佔據大部分表述內容,但是這畢竟是學生盡力而為的結果。針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需要使用不同方式來激發他們的進步慾望。
近期有一位男同學,在解釋“世界公民”的時候將重點放在了公民這一名詞上,遭到了我“斷章取義”的批評。當晚,學生多次聯繫我進行解釋和詢問。但是在過程中我發現學生的問題構成了一個循環,簡言之他在通過問題嘗試獲取我是如何設計製作展示流程的訊息。我很直接地予以回絕,並嚴肅批評了他的這一意圖。在激烈言辭之後學生提出我和他進行一場比賽,第二日各自展示自己的PPT,交由同學評判孰優孰劣。我愉快地答應了。次日,該同學上台展示,信息客觀,邏輯順暢。在做完客觀點評之後,我立刻甘拜下風,不予展示我的版本,只是口頭稍作補充說明。
教育的目的不是戰勝不同意見,而是平和地讓學生經歷心理的成長,讓她們體會到交流的前提是對觀眾,對自己,甚至是對手的尊重。只有經歷了相同的苦痛才能彼此惺惺相惜,並肩站在一起。不平等不公開的交流只能令意見雙方直面相向,大多時候導致衝突和誤解。
課後,這位同學表示接受我的點評意見,也沒有再提比賽結果這件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