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四岁的浩浩玩耍时,我有时候会感受到孩子的意志力不够强大。比如,在搭积木时有一点点力不从心,马上就会寻求妈妈的帮助。系纽扣时稍微有点难,就会说“妈妈你来帮我。”或者看到难做的、复杂的事情,直接就会拒绝或者逃避。今天看到大J老师的文章《孩子是否有潜力,关键在于是否具有成长型思维》,感到很受启发,下面就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
大J老师认为父母的责任之一就是帮助孩子释放他的潜力,那么潜力到底是什么呢?潜力是指一个人是否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是否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不断的进步和提高。成长型思维模式这个概念是由斯坦福大学的卡罗尔.德韦克教授提出来的。它是相对于固定型思维模式而言的。具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定量的,因此他们通常会害怕失败,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失败证明了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不足,于是他们只选择做更加轻松和简单的事情,而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则认为人是可以不断进步的,因此他们更加关心自己的成长,也更加愿意接受困难的任务和挑战。
这种思维模式的差异,决定了孩子是否有潜力,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而思维模式的建立是受后天环境影响的。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其中的作用是最大的。那怎样才能建立成长型思维模式呢,大J老师给出了这样的建议:
一、学会表扬孩子做事的过程和努力。
现在的家长都爱夸孩子,很多家长特别爱这么夸:“宝宝真聪明,你是天才!你太有天赋了!”这类夸奖其实是在告诉孩子,你取得的任何成绩都是应该的,孩子听后就会认为因为我聪明,你们才夸我,才喜欢我,我要做的就是一直证明我很聪明就行了,因此最好不要去尝试那些比较困难的事情,因为万一做不成就说明我不聪明,你们自然就不会喜欢我了。
从小经常被夸聪明的孩子,长大后往往经受不起挫折,非常怕输。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失败后,会找各种借口。:考试前没睡好,没有用尽全力,我本来就不想做这件事。这些借口,要么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外界原因,要么是变成鸵鸟进行逃避。这就是非常典型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他们把关注点放在如何证明自己是聪明的,而不会花时间去反思和总结失败的经验。
那么正确的夸奖,应该是怎么样的呢?应该侧重过程,侧重孩子付出的努力。当我们因为孩子的努力而进行表扬时,他们就会想:“因为我努力了,我没有放弃,所以我被表扬了,我今后要继续努力,这样我才会再被表扬。”孩子自然就更加愿意去尝试挑战。比如孩子搭积木时,你可以强调他的努力:“你试了好多次,都没有放弃,终于把积木搭成了一个高塔,真棒。”表扬孩子弹钢琴时,可以强调他的毅力:“你每天都按时练习,坚持得非常好,现在真是弹的越来越好听了,真为你高兴。”这样的表扬,因为需要举例子进行夸奖,所以我们会更加细心的观察孩子的进步,无形中也会更明白:过程比结果更重要,自己和自己比更重要。
二、让孩子从小体验失败
孩子是需要经历一些挫折的,但挫折并不一定就是比较大的失败,其实对于小孩子来说,那些失败其实就存在于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大J老师接下来和我们分享了她的一些做法:“小D曾经因为怎么也无法把拼板归位而半途而废,我每次都自告奋勇的帮她拼好。后来我才明白,这时我应该做的,不是替她完成,而是陪同她一起完成,我可以在一旁启发她,鼓励她,但最终动手的人应该是她而不是我,这时是否能够把拼板拼完,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要用行动让她明白,遇到困难需要想办法,而不是轻易放弃。
这样的小事,其实每天都会发生,当孩子无法做好吃饭、脱鞋、玩玩具等这些事情时,对于年纪小小的他们来说,这已经是大大的失败了,而很多妈妈都会认为孩子太小,大人应该帮助他,或者认为一步一步教孩子太麻烦,不如帮他做了更省事,要知道我们帮不了孩子一辈子,我们应该从孩子小时候开始,从一些简单的小事开始,在一个相对安全而温和的环境中慢慢锻炼孩子,这才是真正在帮助孩子。
固定型思维的人,裹足不前的一大原因就是害怕失败,害怕承担失败的后果。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没有机会体验失败,当她需要独立面对失败时,就会一蹶不振。而成长型思维的人会把失败看作自己成长的机会,但这种受挫后的韧性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需要通过后天不断的锻炼才会提高的,“妈妈替你做”和“妈妈陪你一起做”看起来差别细微,结果却有着天壤之别。
三、有意识的打造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家庭
大J老师讲起,有一次她参加了前老板的一次家庭晚餐。晚餐期间,父母和孩子会分享自己一天当中发生的事儿。分享完之后,老板问大家:“你今天学到了什么?你今天犯过什么错吗?你从错误中学到了什么?”他当时无法理解这个行为的意图。老板告诉她,这是他们家的传统,叫经验分享。通过提问让孩子们有意识的进行总结,同时将关注点聚焦在自己的成长而不是结果上,父母一同参与分享,就是在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犯错没关系,重要的在于总结经验和教训。真正让我们看到,所谓拼爹拼妈拼的不是父母的财富,而是父母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
相反,当一个家庭中大人每天的对话是这样的,“单位让我负责一个新项目,我推掉了,万一搞砸了还要挨批评,吃力不讨好”;“这个问题根本和我无关,明明就是小李的错”,怎么可能要求孩子成为成长型思维的人呢?这也许就是言传身教最可怕也最厉害的地方,当父母本身就是这样的人,其实不需要太刻意,孩子自然就会学习和模仿,而当父母自己做一套却教孩子另一套,那么即使父母再刻意,也收效甚微。
所以,热爱挑战,不怕犯错,享受努力的过程,保持不断学习和进步的热情,成为一个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不仅是我们留给孩子的一份礼物,也是我们做父母的送给自己的一份礼物。想要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先把自己培养的优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