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的六月,天朗气清,不冷不热。这样的天气里,吃完晚饭的我总喜欢在实验楼前的大草坪上坐一会,躺一会,看看云,看看天,很舒服。
六月的校园里还有着另一番光景,三五成群的年轻人,穿着各色的学位服,你拉着我,我靠着你,在阳光下,在镜头前,记录青春,告别校园。眼前这光景好像也是在提醒着我,你也是毕业生呀,你又要毕业了哦!说来也怪,眼前的毕业季并没有本科毕业时的那般形式和疯狂,要有无数次聚餐,要拍无数张照片。或许是经历过就不以为然了,也可能是不年轻了,总之没有那么在意毕业季的各种形式了,但心中的波澜依旧。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正如徐志摩在《再别康桥》里面写的一样,华师大最让我留恋的是丽娃河里碧绿、漫溯的水草,不是一条条的,而是一簇簇的,静谧美妙。第一次来这里面试的时候,就你其深深吸引,我写不出那样的诗来赞美你,但你就是我心中的康河,不!你永远是我心中的丽娃河!
三年多的师大求学经历,既增长了我的知识,也陶融了我的品性。当初,是努力和缘分把我带来了这里,至今仍让我感到幸运和满足。而现在,捆载而归的同时也心怀感激。感激学校、感激老师,感谢身边的同学们,让我的这段经历收获满满又丰富多彩。对我来说,读研的这段经历,最重要的是给了我更多的时间来提升和沉淀自己,从而让我可以更加从容的去面对未来的生活和挑战。
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融,民族和社会的发展。
上面这句话是华师大首任校长孟宪承先生对于大学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在我没看到这句话之前,有人问我为什么要读书,或者为什么要读大学和研究生?我可能每次的回答都不一样,因为我心中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但如果现在有人再问我这个问题,那么我的答案就明确为上面那句话。
读书或者读大学,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创获智慧,陶融品性。这两件事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完成的,都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修行。对于我来说,本科和研究生基本都是在干这两件事,只是每个阶段的侧重不同而已。本科时期,更侧重于陶融品性,通过担任学生干部和组织社团活动教会了我为人处事的道理,告诉了我要永远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读研的时候,更多的则是创获智慧,利用读研的平台和机会努力去学好专业、增强本领。不同时期,虽有侧重,但从没有间断,特别是品性的陶融,这往往是无形的、潜移默化的,身边的环境和人,甚至是时间都会影响到我们的品性。
创获智慧、陶融品性是为民族和社会的发展奠定基础。说到民族和社会的发展,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太大了,很多人只是想过好自己的生活,照顾好身边的人而已。其实这是不矛盾的,每个人把自己做好,实现自己的价值,进而去影响身边的人,也就是在为民族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了,并不是只有大人物才能做这些事情。
仔细算来,自己已经整整念了二十年的书了,人生匆匆数十载,又能有几个二十年呢?在下个月,就要迎来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份工作了,说真的,还真是挺期盼的。也不是期盼工作,只是期盼着另一种生活,期盼经历不一样的人生。能够在这个时代参加工作,心中也有一份幸运和承担。幸运的是,自己可以在这样的一个和平和上升的国家年代中参加工作。承担的是,自己未来工作的这几十年正好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要时代。不管以后做什么工作,那也算是在这样的历史时代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五月中旬,悄悄地回了趟安财。毕业三年,又毕业了!母校也迎来了自己的六十华诞。本以为这次会有很多人回去,但多数人都被工作所绊,要么无法成行,要么时间不一。老师们也都忙的无法抽身,能抽空见一面、聊两句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这次的行程也没有过多耽搁,隔天就走了,甚至都没有发一条朋友圈。毕业三年,每年都会回去一两次,工作以后可能就不能这样了。不过也没关系,母校一直在那里,老师们也一直在那里,有空就可以回去,没必要拘泥于时间和次数。
之前有两个读研的大学同学,说是毕业后要来上海工作。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真的挺开心的,提前就帮他们打听工作和租房的事情。可是事与愿违,两个人最终一个去了杭州,一个去了北京,都来不了上海了。本来是有点失落的,可是转念一想,就算在一个城市工作又能如何呢?还不是有空聚聚,没空消失嘛。也对!大家都要有自己的生活了,再也不可能回到大学时候了。好吧,就这样吧,各自安好就行了!来了就一起聚聚,走了就一句拜拜,没必要太执着。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漫长和美好的学生生涯即将结束,希望这些年的成长和收获可以使我在往后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为顺畅。我也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努力让自己的人生活的更加意义和价值。
2019年6月16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