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
周末原计划在家完成工作文件,结果刚坐下没多久,一会喝喝水一会看看手机,朋友刚好呼唤你一起打个怪;等你开始工作时发现天已经黑了……
周末在寝室准备完成论文的进度,百般艰难地爬下床吃个饭,刚准备写,发觉有点困了;还是先睡一觉吧……
从去年下旬开始,我刚好有养成一个小习惯:尽可能不在家工作。
特别是需要完成硬性内容,宁愿花钱去咖啡厅或者跑到图书馆。
朋友有次就说我,
“神经啊,还要花钱买咖啡,在家不是挺好嘛。”
“还要开车啥的,不浪费啊。”
这些我倒是不觉得,最初唯一不喜欢的是,麻烦。
每次要工作或整理输出内容时,总有很多零零碎碎的东西需要携带,(可能是女生的原因么,还是我自己本来就很…)电脑、笔记本、笔、水杯……
不过当我习惯后发现这未尝不是一件坏事,在家里虽说东西随手可拿,可真正需要的时候还要花费时间找一翻,如果在外面就不一样啦,该带的东西已经提前准备好了;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提高效率的。
今天看到一篇小文,《为什么优秀的人不喜欢待在家里》。
** 环境很重要 **。待在家里偷懒成本最低,这就意味着偷懒的可能性提高,而转换一个积极的氛围环境,有利于你的专注力。周遭的陌生人都是学习者,大家彼此互为隐性监督者。
以前读书时,虽然我去图书馆也会偷懒甚至睡觉,但去了和完全不去,效率还是很有差距的。
** 人是社交动物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一个人如果把门关起来只顾自己学,不和他人交流沟通,便很容易陷入知识狭隘、视野局限的境地。
虽说现在电子、网络发达,可面对面的沟通还是相当有必要的。很多话表达不清,面对面能够有效快速解决,对彼此的沟通也是积极作用,这也是我个人很推崇线上实时交流的原因之一,阅读分享会目前是采用这个方式的。
** 家里盛产孤独 **。虽说家庭是轻松温暖的存在,但长时间宅在家里的人且不作为的人,是孤独的。那份孤独可以为你带来独处的美好(前提是有所作为,不是在家天天打游戏看言情),反之很大程度上也会让你疏离社会群体,语言能力、行动力、表现力都会衰退,与此同时还伴随着心理上的消极影响。
所以多出门,晒晒阳光,晒晒内心。
山本耀司说过,
“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了解“自己”。
一个人总是局限的。
而优秀的人为什么喜欢到处“浪”呢?
** 视野更开阔、信息渠道更丰富、社交网络更发达、资源占有率更高。 **
** 更多的刺激与挑战,增添生活的好奇心与热情 **
** 给自己更多的“可能性” **
** 一种提升自我的策略 **
** 内心保持着“生活在别处”的状态,随时“跳出来” **
在我的理解,其实更多的是仪式感。我喜爱生活中无处不在的仪式感,在有些人眼里或许是麻烦,但在我这里永远是生活的小美好。
** 生活是什么样子,在于你怎么对待它。 **
当然这个说法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如果你拥有背后良好的自控力、自我管理和自我调节的支撑,恭喜你,无论在哪里,你都可以按自己的节奏过生活、完成工作目标学习目标、有所提升。
我相信任何环境都不会十全十美,我们所选择的无非是适合你当下工作或学习的需求环境,不要本末倒置。
希望在新的一年,我们可以拥有更多的好习惯,来支撑那个小小的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