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大将魏延,究竟是含冤莫白,还是死有余辜?

魏延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点我)从老对手曹操手中夺下汉中,自立为汉中王,打算给员工派福利。

汉中,是益州北境的咽喉,也是北伐的战略要地。当时,众将都以为镇守汉中的人非创业骨干张飞莫属。张飞这位老干部也想继续在前线发光发热(“飞亦以心自许”)。

刘备的安排却出人意料,他把汉中太守的职位给了另一位大将——魏延

在一众文臣武将的质疑中,刘备问魏延:“文长(魏延字)同志,你跟大家说说,今日我对你委以重任,你身居其职,该如何做啊?”

魏延当着众人的面,说出了一番豪言壮语:“如果曹操举天下之兵而来,我愿为大王抵挡;如果他派一个偏将率十万人马来攻汉中,我就为大王吞了他们。”

此话一出,刘备连连点头,群臣也给魏延疯狂点赞。

魏延没有辜负刘备的期望。此后,他镇守蜀汉的北大门,多次参与北伐,大破曹魏军队。

蜀汉朝廷对他的评价很中肯:“临难受命,折冲外御,镇保国境”。可这段赞词还有后半句,说他“不协不和,忘节言乱”,最后不得善终。

在建安二十四年君臣对话的15年后,魏延因起兵作乱而身首异处,人头被对手狠狠踩在脚上,一家老小也未能幸免于难,被灭三族。

受明清以来小说、评书的影响,有人深信魏延叛乱确有其事,但历朝历代也不乏史学家根据史书记载为魏延“翻案”。这位蜀汉大将,究竟是含冤莫白,还是死有余辜?


1

魏延是刘备一手提拔的猛人。

史书记载,魏延本是河南义阳人,以部曲追随刘备作战,从基层干部开始干起。所谓“部曲”,是当时地方豪强编入军队的流民、壮丁,与主人有人身依附的关系。

魏延出身平平,本领过硬,凭借“数有战功”,当上了牙门将军。这一职务,相当于警卫部队大队长,赵云就担任过此职。在汉中之战后,魏延更是力压得票数最高的张飞,成为汉中太守。

刘备死后,魏延随诸葛亮北伐,逐渐成长为蜀汉军事上的二号人物,负责督前部军马,挂着凉州刺史的名号,还是司令部参谋长(丞相司马)。

北伐与魏延后半生息息相关,甚至决定了他最后的命运。

随着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等骁勇善战的名将相继去世,有勇有谋的魏延论资排辈,也算是蜀汉大将中的C位,因此得到诸葛亮倚重。

田余庆先生说,蜀汉政权既不是“偏安”,也不是“称霸”,而是“偏霸”

说到底,诸葛亮北伐,是执行蜀汉“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革命纲领,也是以攻为守的战略,不能说是一种“表演型努力”。让人不解的是,第一次北伐时,魏延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却被诸葛亮无情否决。

蜀汉与曹魏主要以东西走向的秦岭为界,秦岭以北是关中,以南是汉中,道路穿行于山谷之中,最东边有一条崎岖狭窄的子午道,路程最短,却极为艰险。当时,镇守关中长安的夏侯楙[mào]是曹操的女婿,靠着关系户才得到这个肥差,此人是个草包,整日沉迷酒色。

在此情况下,魏延主张,率领一支奇兵从东边的子午道出兵,兵贵神速,一举攻占长安,干就完了,奥利给。

他对诸葛亮说:“请丞相准许我率五千精兵,带足粮草,从褒中(今陕西褒城)出兵,经子午谷(子午谷道南口曰午谷,北口曰子谷)进军,不到十天就可兵临长安城下。夏侯楙听到我大军杀到,一定弃城而逃。攻陷长安后,关中一带有足够的粮食可作为补给。此时,丞相率主力从斜谷(在今陕西眉县)出兵,两军会师长安,就可控制咸阳以西的地方。”

正所谓“诸葛一生唯谨慎”,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的计策,而是一心稳中求进,出祁山收取陇西(今甘肃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一带),再向东徐徐图之,如此也可解除北伐的后顾之忧。

诸葛亮的方针有一定道理。

蜀军发起北伐后,曹魏已经“分命大将据诸要险”, 秦岭各条道路的北口都有曹魏重兵把守。之后,魏明帝还派大将曹真替换了无能的夏侯楙,加强对关陇地区的防御。

实际上,面对严阵以待的曹军,魏延奇袭长安未必能成功。更何况,蜀汉国力相对弱小,每一支精兵强将都是其无比珍贵的筹码,经不起豪赌。

但是,魏延的战略为诸葛亮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他的看法是,先取关中,再取陇西。蜀军出子午谷后,假使能速战速决占据关中,陇西被孤立,不足为惧,蜀汉也没有西顾之忧。

攻取关中后,也可凭借这一富庶的天府之国,解决粮草紧缺的问题。物资是蜀汉的短板,在曹真之后镇守关陇的司马懿,就是靠与诸葛亮打持久战,不断消耗蜀军的战斗力,甚至耗尽了诸葛亮的生命。

历史无法假设,孔明不用子午谷奇谋,是错失良机,还是眼光独到,永远不得而知。

此事却成了魏延的心结。魏延是一个心高气傲的人,他提出子午谷奇谋时,曾自比西汉开国功臣韩信,想要自领一军,与丞相分兵而出,建立不世之功。

诸葛亮没有采纳他的“奇谋”,魏延为此愤懑不已,时常抱怨诸葛亮谨小慎微,“叹恨己才用之不尽”,没少发牢骚,大家也都知道他的脾气。

魏延不满的情绪都写在脸上,诸葛亮看在眼里,但他并没有因此对魏延有所轻视。

诸葛亮十分爱惜魏延这个人才。有一次,魏延与另一位蜀汉元老刘琰在军中争吵,诸葛亮还以刘琰狂妄为由,对其进行责备,遣送回成都,果断站在了魏延一边。

史书中没有留下诸葛亮与魏延将相失和的记载,至于小说中写诸葛亮在临终前留下除掉魏延的遗计,更显得荒诞不经。


2

在诸葛亮五次北伐中,魏延都能大施拳脚,多次单独领兵,立下不少战功。这也是他受重用的证明。

蜀汉建兴八年(230年),魏延率军入羌中(今甘肃临夏自治州),行至阳溪一带,击败了曹魏后将军费曜、雍州刺史郭淮率领的大军。次年,他更是在一次交战中战胜了司马懿,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打得司马懿撤回大营思考人生。

由于魏延功勋卓著,蜀主刘禅下诏拜其为征西大将军,封为南郑侯。在军中,魏延拥有二把手的地位。

尽管如此,诸葛亮始终无法解决一个问题:当时,魏延与丞相长史(相当于相府的秘书长)杨仪不和,两人经常吵得不可开交。

有一次,魏延吵不过,持刀威胁杨仪。这下子确实做得过火,杨仪吓得“泣涕横集”,男子汉大丈夫当着众人的面一把鼻涕一把泪,可见受到多大惊吓。

这也不能全怪魏延。

杨仪是个善于筹集粮饷的后勤干部,十分得孔明信任,但他品行一向为人诟病。

史载,杨仪“性狷狭”,也是一个不好惹的主。他原本是曹操旗下荆州刺史傅群的主簿(也是个类似秘书的职务),在关羽领兵攻打襄阳时,背叛曹军,临阵投降。

后来,关羽派杨仪入蜀,向刘备汇报工作。刘备见到杨仪,聊了会儿天,发现此人对军国计策、政治得失颇有见解,于是提拔他去给尚书令刘巴当部下。

杨仪不久前叛曹投刘,跳槽后快速升职加薪,正常情况下就该好好工作,感谢老板知遇之恩吧,可杨仪偏偏不这么做。他就职后不久就与上司刘巴闹矛盾。刘巴可是刘备的重臣,与诸葛亮一同制定了蜀汉法律文件《蜀科》。

不知好歹的杨仪惹怒了刘备。刘备将他降了级,命其遥领弘农太守。弘农在今河南西部,是曹操的地盘,杨仪有官无职,相当于失业了。

到了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才再次起用杨仪。每次出兵,杨仪负责筹集粮草,办事周到迅速。

因此,诸葛亮爱惜杨仪的才干,也信任魏延的骁勇,没有偏心,苦恼的是二人不和,形同水火,多亏他另一位得力助手费祎时时从中调停,经常给魏延和杨仪当和事佬。

关于魏延与杨仪的八卦新闻在当时传播甚广。

有一次,费祎与董恢出使孙吴。吴主孙权大醉后对费祎说:“杨仪、魏延不过是小人,对国事只有微不足道的功劳,现在却重用他们,让他们权势不轻,哪天诸葛亮不在了,一定会成为祸害。你们当大臣的,对此事不应该有所谋划吗?”

为人机智的费祎竟一时语塞,估计平时没少为这二人忧虑,心累了。

幸亏董恢献计,悄悄对费祎说:“您可以如此回答,说杨仪、魏延不过是私人恩怨,不会像黥布、韩信那样有叛逆之心。如今当务之急是扫除曹贼,这必须凭借有才之士才能成功,要是舍弃二人不用,就像是为了防备风浪而砸沉船只,不是长久之策啊!”

费祎就这么跟孙权说。孙权一听,好像蛮有道理,也不再挖苦他们。

诸葛亮听说此事后,还特意赏赐了董恢。但顽疾不除,肌体难愈,魏延与杨仪的恩怨,终于在诸葛亮死后彻底爆发。


3

建兴十二年(234 年),诸葛亮在北伐途中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

史书记载,“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这是说,诸葛亮在弥留之际与杨仪、费祎、姜维等人秘密商议撤军,作为第二号军事人物的魏延不仅没有参加这次战略性会议,还被下令断后,甚至说如果他不听令,就直接把他抛在后方,大军自行撤退。

一些史学家,如吕思勉先生就曾质疑这一秘密军事会议的真实性,而且认为诸葛亮遽逝给了杨仪机会,他想以退兵计划对付魏延。

《三国志》中还提到一个小插曲,说魏延在行军途中曾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头上长角。魏延不知其中玄机,便请教懂得解梦的赵直

赵直告诉魏延,麒麟有角而不用,这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好兆头。史书并没有说魏延是否相信这一说法,但魏延离开后,赵直对其他人说了另一个解读:角这个字头上带把刀,头上长角就是头上用刀,是大凶之兆。

这句话,魏延是听不到了。

死亡的陷阱,正一步步向他逼近。


4

在确定退兵方案后,杨仪让费祎到魏延军中探探口风。

魏延是坚定的鹰派,一向以抗曹先锋自居 ,他得知孔明噩耗后,不肯退兵,还要求大军留下来继续北伐。魏延对费祎说:“丞相虽然去世了,可我魏延还在。你们自行为丞相扶丧送葬,我可以继续带领军队北伐,为什么要撤退?岂可因一人而耽误天下之事?”

他要求费祎联合签署军令,宣布北伐部署,下达给诸将。

费祎没有听从,还坑了魏延,对他说,杨仪那哥们不懂军事,你让我回去对他做做思想工作,说完出门骑上马,掉头就跑。费祎回去后,就与杨仪等人执行退兵计划,魏延发觉后,要追上已来不及。

陈迩冬先生就说,魏延“为费祎所卖”

脾气火爆的魏延得知自己被撇下后大怒,抢先南归,烧了沿途的栈道,意图在南谷口阻止杨仪率领的大军。此时,魏延与杨仪共同上书蜀主刘禅,都说对方起兵造反。

刘禅一时也不知道相信谁,而朝中文臣都偏向杨仪。于是,刘禅派出蒋琬率领近卫军“宿卫营”到前线查看情况。

还没等蒋琬到现场,魏延的军队就散了。史载,两军对峙时,杨仪军中的王平在阵前大喊:“丞相尸骨未寒,你们竟敢如此!”魏延部队军心大乱,士卒以为魏延有罪,不敢继续追随,一哄而散。

此事吊诡之处在于,魏延平时善待士卒,其部下更是精锐之师,竟然因为王平一句话就乱了阵脚。很多人对此表示怀疑。

实际上,魏延军败退,绝不仅仅是因为王平一声喝退。真正瓦解魏延军队的,应该是刘备皇后吴氏的哥哥吴懿。吴懿当时正在北伐军中,论关系他是国舅,算是朝中宫廷派的代言人,而他另一个身份,是魏延多年的副手,因此对其所部了如指掌。

军队溃散后,魏延带着儿子等数人逃往汉中,半路上被蜀将马岱斩杀。值得一提的是,今五丈原诸葛亮庙,守山门的两尊塑像,就是“魏延”和“马岱”,想必当初的设计者有几分黑色幽默。

马岱向杨仪送上魏延的首级。杨仪得意洋洋,“起自踏之”,骂道:“你这家伙,还敢作乱吗?”之后,杨仪为泄愤,追究魏延之罪,夷灭魏氏三族,其阴狠歹毒令人发指。

魏延究竟有没有反叛?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如果魏延真有谋反之心,他至少有三种选择。一是临阵倒戈,投降司马懿,此举易如反掌;二是按兵不动,等杨仪等大军撤退后割据汉中,观望形势;三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南下成都,篡夺蜀汉政权。

然而,魏延没有选择其中任何一条路,仅仅是因为不满杨仪撤军,带兵与其对峙。这本身只是蜀汉内部的一场军事冲突,因魏延与杨仪的私人恩怨而起。正如《三国志·蜀书·魏延传》所说:“延意不北降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

魏延为蜀汉南征北战、东征西讨近三十年,最终落得如此下场,而魏、杨争斗的结果更是让人不胜唏嘘。魏延被杀后,杨仪自以为立下大功,却很快被诸葛亮指定的继承者蒋琬、费祎架空,失去了实权,地位反而大不如前。

杨仪心怀不满,为此整日抱怨,怒形于色。费祎去安慰他,杨仪一句话就搭上了自己的前程,他说:“当初丞相病逝之际,我如果举兵投靠曹魏,也不会如此落魄吧?而今追悔莫及啊!”

这句话可能是气话,可言者无意,听者有心,费祎揪住这根辫子,如实上报。

魏延死后仅一年,杨仪被罢黜为民,流放汉嘉郡(今四川名山县北),一路上他多次上书申诉,言辞激切。朝廷看到后更是不肯放过杨仪,派人将他逮捕下狱,杨仪绝望自杀。

这场内斗的最大赢家,是蒋琬与费祎。

他们在政局动荡的背景下,除掉了两颗钉子——军事二把手魏延和骄横跋扈的杨仪,更加安稳地完成权力过渡,可惜的是,魏延死后,“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蜀汉元气大伤,此后更是只剩下姜维孤木难支。


5

1963年,邓小平游览成都武侯祠,看祠中的文臣武将廊中蜀汉人物塑像风采依然,却没有魏延的塑像,说了一句:“这些塑像,该有的没有,不该有的又有了。”

多少年来,莫须有的罪名渐渐掩盖了魏延的赫赫战功与本来面目。

甚至在后世小说中,魏延更是“坐实”了叛乱的罪名,起兵作乱后在阵前大喝一声“谁敢杀我”,为马岱所斩杀,以滑稽的结局收场,被进一步丑化。而与魏延互相挑衅的杨仪却成了无辜的一方,文人将对武将的轻蔑,写进了虚构的文学创作中。

历史上,文武不和,一直是蜀汉老大难的问题。

蜀汉绷着一股劲与强盛的曹魏死磕多年,最后却是从内部开始瓦解。

当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执意北伐时,诸葛亮的另一位继承者费祎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多次予以牵制,每次姜维要出兵,费祎给前线派的人“不过万人”,使姜维难以施展拳脚。

错的不是姜维,他多次北伐,与魏军互有胜负,维持了蜀汉大军的士气,扛起兴复汉室的大旗,没有他,蜀汉可能亡得更快。这也不是费祎的错,他主政时期,蜀汉繁荣发展,百姓安居乐业,与孙吴也长期处于蜜月期。两人心怀不同的理念,却都是为蜀汉尽忠。

在蜀汉内部的重重矛盾中,费祎之死成了一大疑案。蜀汉灭亡的十年前,延熙十六年(253年),费祎在与僚属举行岁首大会庆祝新年时,因欢饮沉醉不及防备,被魏国降将郭循一刀刺死。

郭循行刺究竟有没有幕后主使,早已成不解之谜。

费祎遇刺身亡后,朝中鸽派势力不减,光禄大夫谯周作《仇国论》,宣传反战言论,认为姜维北伐是不识时务,“极武黩征”,“民疲劳而骚扰之兆生,上慢下侮,则瓦解之形起”。

谯周是蜀地大儒,他和蜀郡成都人杜琼、巴西阆中人周舒等清一色的益州士人,坚决地反对北伐,四处散布蜀汉必亡的言论。

文化人搞事情就是高明,谯周等人编造谶语,用刘备和刘禅的名字大做文章。

先帝叫什么名字?备,意思是足够了。

刘禅的“禅”又是什么意思?不就是禅让,把皇位让出去。

蜀汉凭什么和曹魏斗,还是早早投降吧。

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率军突袭成都。刘禅原本还想逃亡东吴,谯周却力排众议,劝他向曹魏投降。

谯周对刘禅说,到了吴国我们也只能称臣,既然称臣不如就挑个大国,魏国迟早会吞并吴国,投降魏国肯定比逃奔吴国靠谱。

刘禅听罢,放弃抵抗,开城投降,蜀汉灭亡。

二虎相争,必有一伤,内斗,占便宜的往往都是第三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029评论 6 492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395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570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535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650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850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006评论 3 408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47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07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536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83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342评论 4 33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64评论 3 31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7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04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401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566评论 2 349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