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一家人还用这么客气吗?
女儿对刚从外面买菜回来的父亲说:爸爸,饭做好了,您什么时候方便用饭,请告诉我,我盛出来,端上来。
很多年,这家里的格局都是这样:父亲跑外勤,女儿除了工作,就是在家陪伴有病的母亲,忙着做各种内务。
父亲几乎每天一早出去采购,回到家的时间不一定,到家时的身体感受和心情也不会每天都一样,这很正常。有几次,女儿提前把做好的早饭盛好摆上桌,结果变得太凉了,父亲有点不悦,但没有说什么。
女儿想了个办法,等父亲到家,马上帮着将买回来的菜分门别类收好,又等他擦完脸,洗完手,再问:爸爸,您想什么时候吃早饭?现在给您端上来吗?爸爸说:现在就可以。有时,他会说:等一会儿,我看看报纸。
于是,女儿又改变了措辞,换成本文开头的说法,恭恭敬敬地问父亲:您想什么时候用饭,请告诉我。
从那以后,父亲从来没有再为吃饭的时间和菜的温度表示过不悦,甚至反过来说:你什么时候做好了,温度合适了,告诉我,我来吃就行。
母亲温和地笑话道:一家人,还用这么客气吗?
女儿说:妈妈,您不是说过吗,因为熟而失礼是失和的开端。还有谁比自家人更熟呢?中国古人讲究夫妻相敬如宾,那我们晚辈对长辈岂不是应该有更多的敬意表示?西方人让家人在饭桌上递瓶盐,都要说“请”和“谢谢”的。
母亲说:你说的,倒也是,不过我们不太习惯这些“洋”礼节。
女儿说:不管“土”还是“洋”,只要有利于家人和睦,反正都可以为我们所用。咱们国家是礼仪之邦,才不要在这方面落后于“洋人”呢。
自从第一次听到学生对她说“谢谢老师”,女儿就变得“谢谢”不离口,从家里开始,到对待外人,谁哪怕给她递张纸,说句善意的恭维话,她都要回以“谢谢”。首先表现在对待家人的态度上。她轻易不麻烦别人,包括家人,但家人有时会主动给她提供帮助,她总要用很肯定的态度说:“谢谢爸爸提醒!”“谢谢妈妈指教!”本来,这些“指教”和“提醒”都是很容易让年轻人心烦的,而经过这种口头语言对心理的暗示作用,竟然变得很温馨了。
当女儿需要父母帮个小忙,诸如洗头发时忘了拿擦头巾,总会用道歉的语气说:妈妈,真抱歉,我忘了拿擦头巾,您能帮我递一下吗?等母亲将毛巾递到她手里,她一定会说:谢谢。
这是有共同信仰的家庭。女儿曾与父母分享特蕾莎的故事。特蕾莎是最没有争议的两个诺贝尔和平奖获奖者之一,但她只有中学文化程度,大半生在印度最穷最脏的贫民窟里帮助穷人。然而,她的一个脱口而出的回答,惊艳了一群有博士学位教授头衔的美国家庭问题专家。他们请教她:家庭成员和睦相处的秘诀是什么?她不假思索地说:对你的丈夫微笑;对你的妻子微笑;对你的孩子微笑。
是啊,现在我们想来,如果还能笑得出来,一般就吵不起来,对吧?真诚的微笑,只要不被误读,就是通行各国的善意语言。
我想,对于咱们文化的家庭来说,还可以加上一句:对你的父母微笑。我们的祖先讲到“色难”的问题,就是提醒我们:对父母,不仅有力所能及的服侍,还要和颜悦色,这才是最难的。晚辈对家中长辈的称呼用敬语,“您”、“请”、“谢谢”不离口。若能时常做到,亲人离去时,会减少遗憾,而且也遵从了我们共同的父亲的教导。
言语是有强大的力量的,温良的舌能医治人;柔和的舌头能折断骨头。
大爱是从自己家里开始实践的。
礼教和仁爱是两回事,有礼的不一定有爱,但有大爱的,一般会有礼。在正常情况下,彬彬有礼是仁爱的一件合适的外衣,不仅包括口头言语,还包括非言语行为,如表情、语气,等等。真心祈盼父的大爱进入更多家庭,让夫妻因为有爱而相敬如宾,让亲子关系温暖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