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好的时候,幼儿会在爸妈或者祖父母(外祖父母)的陪伴下在小区里的小广场上和其他年龄相仿的孩子一起玩,不过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更喜欢追随年龄大点的孩子或干脆一个人玩,比如玩土土。孩子们一旦上了幼儿园,白天和老师小朋友一起学习做游戏,放学后总是要在幼儿园或小区里逗留一会才会回家,尤其是夏天。好朋友们追逐打闹,交换小物件,总能不期而遇结识很多的朋友,这个阶段的孩子是开放性的。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接受、给与、交互中学习成长。孩子们从小要学会的技能包括认知技能和社交技能。这两项技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重点想说学龄后的孩子们如何培养社交技能。
学龄后的孩子因为课业的缘故,不能再像之前那样有时间玩耍交朋友。学校的作业,课外的兴趣班和辅导班把孩子的时间挤压殆尽。我刚上小学的儿子初入学那段时间,总爱爬在窗台边发呆,妈妈走过去询问的时候,儿子脱口说出一句“好想回到过去”。作为成人,我们把更多的关注放在孩子的习惯养成、认知学习、后天技能培养上,而在孩子的社交、交朋友、心灵上给与的关注不够,孩子的失落是那么的心痛。
我们都知道社交技能一样非常重要,尤其当孩子有一天踏入社会以后。我们在孩子学龄后阶段做些什么才能让孩子保持或提升社交技能呢?
大都家长以为让孩子走出家门,多和其他孩子或成人接触会增强孩子的社交能力。比如各种社团活动、培训机构、同学聚会、夏令营等。诚然这些都便于孩子交流、学习、成长,却不是最好的途径。
最好的途径不在外面,还在家里。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社交的基础是自信,自信的来源就是家庭,尤其是家长和孩子的平等互动、交流、质疑、讨论。
社交不是打闹、追逐、嬉戏,社交技能包含规范、礼貌、见识、稳重、有度、舒适、大气和包容。社交需要个体独立和有节制不冒犯。这些东西主要是父母给到孩子的价值观、理念、信仰和信念,主要的渠道就是日常家庭的互动、和谐、融洽、交流、理解、鼓励、修正、完善。
一般来讲,越是开明包容的家长,越是和谐幸福的家庭,越会关注孩子的需要,越会公正平等的对待孩子,孩子也越是有可能发展出好的品格和良好的社交技能。至于应用、实践和矫正不是问题,孩子每时每刻生活学习在人群里,学校、机构、公共场所和家庭,这些场所有足够多的社交活动等待孩子去应付、处理、协调、锻炼。
由此,我们可知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的主要场地就在家里,关键在于家长和孩子建立安全、信任的沟通渠道,多交流,多关注,多讨论,开放接受质疑,及时和孩子互动话题,引导孩子表达,鼓励孩子进行观点见解输出,这样孩子的社交技能就不会存在问题。需要警惕的是家长不要隔绝和孩子的链接,尤其是社会底下层阶级家庭,不要完全寄托于自由自在,自然成长起来的孩子很容易陷入局促,反而不利于社交技能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