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瞄书封下端标注的作者第一身份是心理学家,就没将“重磅心理治疗小说”中的“小说”二字看进心里。拿到朱建军的大作《药树》后打开阅读,当然就大吃一惊了。
白领丽人陈树大好年华患了癌症。人人都看出,躺在病床上的陈树生命已进入倒计时,陈树的未婚夫夏靖之虽万般不舍但也万般无奈。为让未婚妻心怀暖意离开这个世界,夏靖之决定与陈树在病房里举行一场婚礼——心理学家朱建军跨界创作的小说《药树》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讲起的。
陈树寻找各种理由阻止病房里的婚礼按时举行,是因为下意识里她觉得婚礼结束之际也是她离开这个世界之时。既然陈树这么留恋人世间,小说就安排了意象对话心理师海音来到陈树的病床边,尝试用意象对话这一心理治疗方法来疏导陈树心里的扭结,进而看看能否从癌症手里将陈树的生命夺回来。成为陈树病友时,女大学生小代的病况显然要比陈树轻,由于没有意象对话疗法的干预,小代去世了。倒是在意象对话这一心理治疗手段的帮助下,陈树的病情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正在慢慢好转,且恢复至被允许出院住进了生病前与夏靖之一起购置、装修的新居里。但是,癌症毕竟是当下人类最无情的杀手,不久,陈树的疾病复发……既然是一本小说,朱建军为什么不让陈树死里逃生然后与夏靖之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呢?朱建军到底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作为相信科学、相信实证的科学家,朱建军终究做不到像纯粹的小说家那样来一次天马行空、羚羊挂角的虚构,在意象对话疗法现状的制约下,他最大胆的想象也只能让自己的《药树》有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亦即让癌症复发的陈树的未来,悬浮在每一个《药树》读者的担忧中。
仅就小说《药树》的情节而言,这是一个面熟陌生的故事。如果从文学性的角度来评价《药树》……当然,这对朱建军而言是不公平的,作为意象对话疗法的创始人,他大概从未想过要跨界成为一鸣惊人的小说家。他只是想用普通读者最易于接受的手段,让大家知晓、了解、理解由他创建的意象对话疗法。
那么,究竟何为意象对话疗法呢?我能查得到的答案是:意象对话技术是在心理治疗实践中发展的一种治疗技术。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者和患者用(不经解释的)象征性意象进行交流,以达到了解患者潜意识和解决潜意识中心理冲突的目的。 这种技术融合了精神分析治疗中的释梦技术、中国佛教精神以及其他心理治疗技术,是精神分析技术和中国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携这样的答案希冀非从业者了解意象对话技术,不要说对心理学一无所知的门外汉了,像我这样花了一年半业余时间考得的二级心理咨询师,也有点排拒,它太学术了。朱建军也是这么认为的吧?所以,在繁忙的工作中他拨冗构思、创作了一部能帮助普通读者知晓、走近继而愿意接纳意象对话疗法的小说。
那么,《药树》兑现了朱建军的创作意愿吗?
正在国外参加学术会议的海音答应接受陈树的心理咨询后,回国不久便来到陈数的病床旁。“能和一个人谈谈死亡,挺让人放松的,也许幸好你是心理师,不是我的亲人朋友,所以你没有那么难过,这让我感觉好多了。”对海音说的第一句话,也揭示了陈数肯接受心理咨询的原因:把海音的心理咨询当做了临终关怀。
做一次倾情于患者的心理咨询,对心理师来说,收获的是金钱,却是体力和心力的双重付出。将《药树》读到后来,我们会知道,海音自己也是癌症康复者,她肯付出也许体力和心力双重衰竭的代价接手病入膏肓的陈树,她想要达成的,可不是像夏靖之一样让陈树心怀暖意地告别人世,所以,她在给陈树的第一次咨询中说出的最关键的话是,“除了死,你会不会允许自己,尝试用别的方式为自己活一次?”
这句关键之语犹如重锤打在鼓面上,嗡嗡响在读者的耳畔,让读者放不下《药树》地区旁观海音给陈树做的第二次咨询。在第二次咨询中,海音成功地将陈树导入了意象世界。在那个世界里,陈树来到了一个非常美的地方,见到了非常美的女子素素,陈树则被素素唤作了青青。跟随着素素来到池塘边的青青也就是陈树,看着素素将一只脚放进池塘,“水面荡起水波,银白色的波光在水面变幻不定,水中那只脚的形象也在扭转摇晃……”虽觉得冷飕飕的,此番情景,还是逗引得青青(陈树)小心翼翼地把一只脚踏入水中,“突然,她觉得脚下一沉,好像一下子堕入了水下的世界。四周都是淡蓝色的冰的墙壁,安静得几乎没有一点声音,只有很远处好像有哒哒哒的像钟表一样的声音,但显然不是钟表的那个速率……”朱建军的虚构是为阐述他的意象对话疗法服务的,问题是,每一次咨询中特别是被海音导入意象世界后围绕着陈树发生的故事,一个比一个精彩,坐实了印在书封上的导语“一场身患绝症人士跌宕动魄、险中求胜的心灵奇旅”,因而也让读者忘了阅读《药树》的本意,沉浸在了“业余”小说家创作的扣人心弦的情节里。
所以我想,能否做一个“别册”穿插在《药树》的陈树与海音的每一次咨询中?别册里,是关于意象对话疗法的基本常识,且能清晰地表述每一次咨询所想达到的疗效?这样的话,就省却了懒惰的读者在读完《药树》后再自己提炼故事中关于意象对话疗法的精髓。不然,没有相关基础的读者就会被精彩的故事所湮没,从而领悟不到著名的心理学家朱建军拨冗创作一本小说的初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