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尽心’‘知性’,何以为‘生知安行’?”先生曰:“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存心者,心有未尽也。知天,如知州、知县之‘知’,是自己分上事,已与天为一。事天,如子之事父、臣之事君,须是恭敬奉承,然后能无失,尚与天为二,此便是圣贤之别。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寿夭之故,便把为善的心变动了,只去修身以俟命;见得穷通寿夭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事天,虽与天为二,已自见得个天在面前;俟命,便是未曾见面在此等候相似:此便是初学立心之始,有个困勉的意在。今却倒做了,所以使学者无下手处。”
----王阳明《传习录·徐爱录》
“夭寿不贰”的心,其实就是初心不变,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不会改变当初的初心,《道德经》里叫做宠辱不惊,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内心没有波澜,没有那么动荡。多数的人会因为情况的变化,或者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而真正要做到的就是那种“夭寿不贰”,“宠辱不惊”,“不忘初心”的人生信仰。
我总是会想弘一法师的话,他说:“希望别人好,别人不一定真的好,但你一定好。”当我们通达了就不会去想自己对别人好了就必须得到他人的回报了,否则就会内心被惊动,就会不开心,会生气了。有时候也会有一些吃不准的地方,就会和自己产生辩证思维了,就比如这种情况要如何判定我希望别人好呢?我们总不能希望来攻打我们的敌人好吧?那么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就像在近代史上我们的前辈打过的许多仗,我们的敌人是一定要消灭他们的,我们是不能希望我们的敌人好的,希望敌人好的话就变成了恶人了。或许我们应该这么想,我们开枪的目的是希望他们更好,他们能够觉悟,就像家长棍棒教育是一个道理的。
所以人要真正明白为什么会有夭寿的情况,也就是要知道为什么会有福祸的情况发生,到底这个福祸是从哪里来的。只有真正明白的这些点也就通达了命运,也就不会随意动摇自己的心了。即使知道困难马上来临也会很淡定地在此等候,非常平静地面对这些困难的来临,因为我们在选择之初就明白,这是自己应该面对的,所以内心也不会被惊动了。内心波澜不惊的真正原因是自己对命运的通达,也就是对人生因果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