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的成长》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是经典。经典什么样子?通俗地说就是每一句话都值得停下来去思考,每一句话都可以用很多文字来解释。还有一个标志就是,你不可能一口气把它读完,而是需要一句句地啃,一段段地悟。更重要的是,它总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悟,总可以纠正很多习以为常的误解。比如说,如果我问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认真倾听别人?
你的回答是什么?认真听别人说话是对他人的尊重,善于倾听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准,认真倾听是与人为善、谦虚谨慎的表现……在更多时候,我们更容易把“认真倾听”理解为一种道德输出,很少会从个人收益的视角去思考。卡尔·罗杰斯则不同,他在《论人的成长》一书中曾经谈到“倾听”,并将“能够认真地倾听某人”列为沟通的第一步。这一点毫不奇怪,几乎所有人都能意识到倾听对于沟通的起步意义,但很少有人能够像卡尔·罗杰斯那样去表述倾听的意义——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认真倾听别人”。
首先,卡尔·罗杰斯认为倾听可以带来快乐。在“快乐”的来源问题上,他建立了这样一条逻辑链条:真正的倾听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体验——可以得到一种特殊的满足——因听出弦外之音而触及世间的真理。也就是说,在罗杰斯的认知里,倾听他人不是给予他人什么,而是帮助自己获得什么。这样的认知就会让人们更加愿意去倾听——因为一旦人们都认识到倾听他人不是付出而是收获,谁还会拒绝倾听呢?
就这一点来说,“快乐”论带给我们教师的启示应该更多一些。一方面,我们如果想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别人的习惯,就必须改变以往以道德绑架的形式去喝令学生去倾听——不好好听就是不尊重别人,而是想办法让学生体会到倾听的快乐。比如了解到了另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比如在别人的发言中受到了启发,因为有了启发而有了新的创造,等等。另一方面,我们自己也要养成善于倾听学生的习惯,不是装模作样地假听,不是公开课上的表演式倾听,而要善于从学生发言中听出隐藏着的信息。比如从学生的错误里听出课堂需要关注的内容,从学生的唠叨里听出班级管理需要改进的问题……这些“弦外之音”在帮助我们走向更优的同时,也会会让我们因有所得而喜欢上倾听。
其次,卡尔·罗杰斯认为倾听有助于影响他人。他说:“我对一个人倾听得越深入,那么对其带来的影响会越大”。这一点对教师来说尤为重要,教育就是一个人影响一群人的事业,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就是对学生产生有益的、深远的影响。如果你要想去影响一个学生,那么肯定就要从认真倾听他开始,这个简单的道理听起来很简单,落实起来却很难。可以说,众多的教育失败案例,大都是因为教师不会倾听,或者说不愿意倾听。处理学生之间的纠纷,耐着性子也坚持不到第三句话,便各打五十大板了之;纠正学生的错误,总是习惯先把学生的嘴巴封上,以自己的执意和偏见妄下结论。因为认为倾听需要花费精力和耐力,大多数人便选择了放弃,这恰恰恰又重新证明了第一个观点的正确性——倾听别人不是给予而是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