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时候,我和室友往往醒在八点。穿衣,洗脸,头发随便一抓,戴个帽子,我们便出门,打算去那家早餐店,吃一顿期待已久的辣椒炒肉面。
五月初的早晨,太阳早早地升起来了,偶有刮起小风,是初夏早晨独有的清凉气息。我和朋友往往得走上十几分钟,穿过宿舍区,经过园区食堂,走过三片树荫和一个田径场,才能在马路对面找到那家早餐店。年轻的时候是很容易满足的,一碗十块钱的面提升的幸福感,廉价亲切又真实。
小店生意总是很好,客人这批刚走,那批又来,因此小店有它自己的生产线:这位大叔拿起白瓷碗,依次往里洒进翠绿的葱末和香菜叶,亮黑的酱油来一勺,细白的盐来一勺,嫩黄的鸡精也来调调味儿;那位阿姨接过碗,掀开锅盖,用大铁勺舀起满满的乳白色的高汤冲进碗里;煮面的阿姨心里有杆秤,随手抓起的面就是一碗的量,甩进翻滚的开水里,等面上下浮沉几次,就可以捞起来放进汤碗里了。然后是加炒码,黄瓜炒猪肝,猪肝嫩而不面;酱辣椒炒肉,酱辣椒脆而不辣;杂酱呢,酱汁浓稠香味浓郁。而我最爱的还是红辣椒炒肉,鲜艳的大红椒和鲜肉在烧着旺火的油锅里碰撞,稍加调料,每种食材就能释放鲜美。
煎蛋是一定要的。这里的煎蛋不一样,油不能少放,火不能不旺,等火候到了,锅边随手一敲蛋壳“咔嚓”,蛋液便倒入了锅中,“呲呲——”等不了几秒,用锅铲将蛋翻面儿,就可以看到鸡蛋变得金黄又酥脆。起锅,装碗,端过来咬上一口,嗯~边缘脆内里嫩,咸淡适宜,口感满分,正是我们想念了很久的味道。
比起吃面,我更爱吃的是手工粉。寒假的时候到过一个古镇,一家手工米粉店前摆了个石磨,旁边的盆里装着泡着水的米,店老板有空的时候,便把泡着的米舀一勺装到石磨的眼儿里,然后转动磨盘,牛奶般白白滑滑的米浆便流了出来。米粉的做法似乎就是这样,把米浆倒进锅里隔水蒸,等凝固了,便揭起来晾在竹杆儿上,冷却后再收下来,切成合适大小的条状。
我喜欢手工米粉,是因为在我看来,它和杏鲍菇一样,是素食里口感比较醇厚的食物了。相较于一般米粉,它往往稍宽稍厚,可是很有嚼劲,一碗手工粉端上来,配着好吃的炒码,加一小勺蒜泥,几滴陈醋,几勺酸包菜或是榨菜,那味道简直让你难以停止咀嚼。
我们所记录生活,一部分靠心,一部分靠胃。风里雨里,晴天雪天,开心的事享美食庆祝,低落的情绪靠美食抚慰。我看这碗面不错,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