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天就是春节了。
一提起过年,朋友们常说的话就是“年越过越没意思”。
好像确实是这样。
年龄越大,过年越没意思。
为什么会这样?
我总结了3个原因。
一、心态变了:以前无忧无虑,现在忧心忡忡
说“年越过越没意思”,是因为有对比,或者有参照物。
参照物,就是现在的我们与我们记忆里的小时候。
小时候盼过年,是因为过年时有新衣服、新玩具,还有零花钱。
每次一放寒假,就盼着过年。
对男孩子来说,跟家长要几毛钱,买点鞭炮,自制橡皮筋枪。或者把鞭炮剥开,把火药弄成一个细细的长条,划根火柴,哧的一声,火花一闪,映红了笑脸。
或者买几盒摔炮,使劲往地上一摔,呯的一声,心花怒放。
还有就是拜年时,能得到或多或少的压岁钱。嘴里说着不用给,就是半天不挪步。
就连很普通的水果糖,都吃得津津有味。
小时候过年,无忧无虑。
小时候过年,总能得到点什么,是个获取者。
现在呢?
没结婚的,过年时,被逼婚。
上班的,也没有几个过得轻松的。
一年到头,被房贷、车贷压着,被生活折磨着。
最惨的是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
每一个被社会猛捶的人,都忧心忡忡,都不快乐。
过年时,就变成了一个十足的付出者。
过年期间还可能“自愿”加班。
这样过年怎么可能快乐,怎么可能有意思。
二、期待变了:以前有点东西就快乐,现在物质丰富了,人更不快乐了
人的快乐,缘于期待的满足。
小时候,物质匮乏,市场经济也不发达。即使有钱,很多东西也买不到。
现在不同了,小时候过年时才能得到的东西,现在不仅随处可见,还随时可买。
小时候,期待的东西很小。大多是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再加一点零花钱。到了过年时,大多会得到。愿望得到满足的感觉,真是很好。
现在,长大的我们,已经无法体会到了。
因为人越长大,对物质和精神的需求与欲望也在水涨船高。
更大的房子、更好的奢侈品等,诱惑着每一个人。
该有的有了,该没有的仍然没有。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让期待难以满足。
这些愿望,年复一年,都没有得到满足。
所以,年也越过越没意思。
三、仪式感没了:小时候满怀敬畏,现在无所谓了
仪式感特别重要,它是对一种传统的维持。
刘邦刚打下江山时,跟随他的兄弟,上朝时也是吆五喝六,没有半点尊重。后来,有个大臣出了主意。上朝时,按照职位大小排队,谁越位就受惩罚。慢慢地,君臣之礼就树立起来了。
后来的皇帝把这一套发扬光大。不但宰相没有座位,要跟大家一样站着,而且还把宫殿修得让大臣敬畏。比如,大臣到紫禁城参见皇上,要走几里地,一路上连个树毛都没有,只有蓝蓝的天,以及前方远处巍峨的宫殿,顿生敬畏。
过年也是这样。有了仪式感,就显得特别隆重。
你看过去,从腊月初八就开始进入过年的节奏了。
比如童谣里唱——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当然,各地风俗不同,但多是腊月初八就要为过年作准备了。到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就进入紧张的阶段了(小年)。
过去的过年,会持续到正月十六。
这对孩子们来说,是多么惬意的时光啊。
现在呢,由于物质极大丰富,各种东西随处随时可买,就不需要这些繁杂的仪式了。再加上各地禁放鞭炮,过个年,静悄悄的。
仪式感没了,年自然就平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