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点、受体、拮抗剂、激动剂,傻傻分不清楚?
首先这肯定不是一个特别专业的文章,目的是在科普。
简单来讲,设计一款药物就好像是给锁配钥匙,又或者是给钥匙找锁。
这个锁通常就是药物作用的特殊部位,可以是受体蛋白,可以是特定基因片段,可以是病原体(包括细菌、寄生虫等),大多数时候,这些特殊的物质结构(以蛋白为例),在三维 空间就构成了一个钥匙孔的结构,当我们找到了病原体或者疾病对应的受体,我们就可以在计算机上根据这个钥匙孔来配钥匙,这也是常见的跨国药企目前在做的事情,即药物设计的第一步。
那么有没有反过来的时候呢?有啊,以中药或其他天然产物结构来寻找适配(我研究生课题就是这个),从而发挥老药新用,就是一种方向,比如灯盏花素、鬼臼毒素的应用和其传统医书上的作用有差距。
一枝蒿中的一枝蒿酮酸的作用发掘,也是有这部分研究在打基础。当然,目前使用较多的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大多有相关研究。
那么拮抗剂、激动剂这些又是啥呢 ??还是这个钥匙和锁的关系,如果我拿了一把涂满502胶水的半截钥匙插进锁孔,这时候,我可以粘住锁孔但因为没有办法旋转而使得这个锁彻底粘死,这就是一种毒药,常见的如有机磷中毒就是锁死了胆碱受体,如果用的是粘豆包做的钥匙,可能暂时能粘住锁孔,但洗洗能洗掉,这种就是一定程度的阻断剂或者说拮抗剂。注意,这些东西首先要有钥匙的前面部分,即锁齿部分,也就是必须有和受体能结合的特殊结构,并且结合能力超强(有粘性),才能牢牢锁住受体。,但是却没有钥匙柄那部分,即无法旋转来发挥作用。故这种药物的结构是个骗子 欺骗了受体。
激动剂呢,则是钥匙上自带了润滑油,让钥匙容易插入,容易旋转,从而高效的完成受体反应,这就需要其和受体结合是完全可逆的,并且站在钥匙柄那里用力的人,力道不错,也就是说要能加速介导反应,
有些药物可能看起来不太一样,但是实际到体内之后,前面钥齿的部分都类似,也就可以作用于同一靶点,同理,如果一些锁的锁孔很近似,可以用一把钥匙开好多锁,这就导致了一些药物的副作用,这些知识点,你们get到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