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王小波说过,“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我深以为然。
一直以来都希望在红尘深处可以找一方净土,诗意地栖居,过上安静恬淡的生活,淡泊度日,滋养情怀。
从古至今,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市井布衣,都会有各自不同的人生态度,接受命运的不同安排。
有人忙于追逐名利,一生乐此不疲;有人安于现状,守住一个宁静的角落,无论相离相弃。
但每个人,又都是矛盾的结合体,难以做到圆融通透,所以会迷茫、会惆怅、会彷徨,也会失落。
辛弃疾就是这样的一个矛盾体。他和苏轼开创了宋词豪放一派,将自身的学问、见识,豪情、胸襟,融于词中,一改往日婉约词风,让词多了一种别是一家的格调。
作为宋词豪放派的双子座,东坡和稼轩有各自不同的风格。
东坡主要抒发个人遭遇,稼轩历经历史变迁,更多展现的是家国情怀。
辛弃疾是个刀剑侠客,能"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但却生不逢时,“一生襟抱未曾开”。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辛弃疾晚年遭受排斥,被迫离开政治舞台,归隐江西上饶,闲居时所写。
一个叱咤风云的热血男儿,脱下征袍,归居田园,最初心中一直有波澜,无法淡定。
正如他词中所说,“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但后来,他的心慢慢被山野农村的朴素恬静所感染,已经不由自主地融入了村居生活,并且慢慢地爱上了它。
这首词的构思巧妙,颇为新颖,诗情画意,清新悦目,宛若一幅乡村农家天伦之乐的风情画。
低矮的茅屋,门前一道小溪流过,两岸野草青青,这是画的大背景,时在莲莲成熟的夏秋之交。
画面里共有五个人物。
一对白发夫妻相对而酌,喁喁私语,吴音软媚动听。
大儿、中儿都能从事劳动,这样老夫妻二人才能有闲暇白日对饮。
大儿锄豆在小溪东边,一眼就能看到,可见田地就在茅屋周围。中儿正织鸡笼,自然就在门前。小儿不会干活,正在溪边卧剥莲蓬子吃。
人物活动的场景是分散的,感情却是聚合的,长幼各司其职,各有所乐。充满了和睦的天伦之乐,创造了一种丰衣足食然自得的意境。
从“谁家”可体察到作者羡慕赞美之情,它的潜台词是:谁家的老夫妻有这样好的福气啊,从赞吴音的“好”到用怜爱的口气说小儿顽皮,无不流露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这样一首短短的小词,它的题材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要知道,辛弃疾可是用典大王啊,他的好些词不知典故,可能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层次安排顺其自然,可以说是辛词田园风格的典型。
但这种不经意间的信手拈来,却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它渊源于词人雄浑豪迈的气质和纯洁质朴心灵的两相结合,唯大家乃成。
在滚滚红尘中,有多少人都想放下一切世俗的负累,做一个简单、清淡的人,向往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渴望着和青山碧水为伴,和明月清风为邻啊。
可是艳羡归艳羡,又有几个人能做到抛下一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呢?其实不必真的归隐山林,真正的诗意地栖居,不应是远离喧嚣的尘世,而是像辛稼轩那样在心里修篱种菊,脚踏实地回归生活,找到专属于自己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