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解读:
辛弃疾和苏轼开创了宋词豪放一派,将自身的学问、见识,豪情、胸襟,融于词中,一改往日婉约词风,让词多了一种别是一家的格调。作为宋词豪放派的双子座,东坡和稼轩有各自不同的风格。东坡主要抒发个人遭遇,稼轩历经历史变迁,更多展现的是家国情怀。
辛弃疾是个刀剑侠客,能"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金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 。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但却生不逢时,“一生襟抱未曾开”。42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20年之久。其间一度起用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64岁再启用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
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辛弃疾晚年遭受非议排斥和打击有志不得舒伸,被迫离开政治舞台,归隐江西上饶,闲居时所写。
低矮的茅屋,门前一道小溪流过,两岸野草青青,这是画的大背景,时在莲蓬成熟的夏秋之交。青青”二字,犹如一笔丹青,将夏天的翠绿一股脑的点进了溪水、茅屋的画卷,使其充满着无限的生命力却又毫无一种紧张感。画面中的茅屋必须是低小的,这只有这样才能使之融入进青青草地、溪水的画面中去。
画面里共有五个人物。
从“谁家”可体察到作者羡慕赞美之情,它的潜台词是:谁家的老夫妻有这样好的福气啊!一对白发夫妻相对而酌,喁喁私语,吴音软媚动听。我想“醉”并不是开怀畅饮后的豪放,而是微醺后的迷离;是带笑眼中透出的千娇百媚。试想除了江南的娇气,还有那种情话更能撩拨我们的耳膜?这对“翁媪”却用太阳底下闪闪发光的银丝,向人们宣誓着他们的爱情和生命力。《白头吟》中的“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所追求的矢志不渝也不过如此吧!
上阙是一幅静谧的画卷,下阙中对孩子们的描写,将原本的静态画卷一笔点活,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
大儿、中儿都能从事劳动,这样老夫妻二人才能有闲暇白日对饮。
大儿锄豆在小溪东边,一眼就能看到,可见田地就在茅屋周围。中儿正织鸡笼,自然就在门前。“溪东、溪头”拉长的空间感,由远及近,让我们的视野有了更长的延伸感。
小儿不会干活,正在溪边卧剥莲蓬子吃。“无赖”二字最动人。以前会诧异古时的一个褒义词,怎会在现在成为了贬义词。但私下细想,其实不然。我们对于最亲近的人,不也常常做着不讲理、耍无赖的事情吗?所以如果还有人愿意在我们面前耍无赖,或者是我们还能找到能够随意在他面前耍无赖的人,且耍且珍惜吧!最后一个“卧”字,将小儿的可爱、活泼写的淋漓尽致。我们什么时候会卧在地上呢?回忆一下,一定是最放松、最舒适,与自然、环境毫无隔阂的状态下。会在草地上时卧时坐,时而奔跑时而思考,那样自由、欢乐的体验,是不是最入人心的呢?我可以想象到,卧剥莲蓬的小孩儿会一下子扑一只蝴蝶、追一只小鸟;用莲子给鱼儿喂食,用荷叶做帽子;一下子跑到大哥哥的地里去玩泥巴,一下子又跑过去看二哥哥编鸡笼。
而这与之前翁媪醉意微醺的慵懒,刚好构成了一幅动静相宜、岁月静好的村居图。这样的“乐”才真正称得上是“乐在其中”了吧!
词中人物活动的场景是分散的,感情却是聚合的,长幼各司其职,各有所乐。充满了和睦的天伦之乐,创造了一种丰衣足食然自得的意境,这也许就是词人所向往的生活美景吧!
这样一首短短的小词,它的题材不过是一些看来极其平凡的景物,语言没有任何雕饰,没有用一个典故(要知道,辛弃疾可是用典大王啊,他的好些词不知典故,可能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层次安排顺其自然,可以说是辛词田园风格的典型。但这种不经意间的信手拈来,却不是谁都能做到的,它渊源于词人雄浑豪迈的气质和纯洁质朴心灵的两相结合,唯大家乃成。
教学流程:
一、词牌题目
词牌名:清平乐:读音。拓展词牌。
题目:理解
辛弃疾的经历
二、读词——音律美
1、自由读
2、声律读:平长仄短,平高仄低
3、师生一起读
三、读词——画面美
1、你看到了哪些画面,你觉得那幅画最美?为什么?
茅屋、青青草:色泽美,高低错落美。
翁媪:醉美。模拟对话
大儿、中儿:勤劳美
小儿:可爱美。卧:姿态;动,配动作;静,说表情。无赖的释义;最喜的原因
2、词人在哪里?会是词中哪个人?
站在旁边看。渴望这份平静的生活,乡村隐居的恬静心情。
3、整体感知画面:动静结合
结合书上插图完整叙述画面。
四、读词——意境美
1、茅草屋破,为何乐?
2、村字换成哪个字?——安居
3、唱村居
五、拓展读词
破阵子 醉里渴望,最终向往——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