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李楠
理稿张钰
可能我们许多人看过很多育儿书,知道很多育儿理论但就在面对孩子具体问题时有时还是不知怎么办;所以今天给大家分享在育儿中的具体操作方法。
面对两个孩子怎么正确引领
怎样让哥哥/姐姐接纳弟弟妹妹
由于弟弟妹妹较小父母会把较多关注给与小的比如妈妈经常抱着小的喂奶、搂着陪着睡觉、起夜照顾小的等等,在日常陪伴中以弟弟妹妹为主。而对老大会被提醒轻一点小点声音会吵醒弟弟妹妹,睡觉时会跟着爸爸睡或者交给爷爷奶奶甚至希望老大自己独立在一个房间睡觉。这样老大会发现曾经属于自己的被剥夺了都不属于自己了,自己的地位不稳了;心理上失去平衡,心理上难以接受他会认为这一切是因为弟弟妹妹的到来导致的;所以会制造出抢小的玩具、会捉弄老二、会把熟睡的老二弄醒,会拍打正安静工作的弟弟妹妹等不合适的行为。
1、真正意义上是老大需要关注,他是在用这种方法在吸引大家的关注。
2、还有一种原因是孩子把犯错的行为,反而当成奖励。
比如老二在玩的很好的时候老大欺负一下、打一下老二这时候我们父母会说:这是妹妹的,你不能打扰妹妹的工作。这时哥哥会记住当妹妹每次拿什么玩具的时候他都会抢过来一次两次我们会好好引领,而三四次后会不会火大会不会说:你怎么这么不听话,这是妹妹喜欢的等。而老大会认为此时父母的行为把所有关注都放在了自己身上,无论这关注是批评也好还是生气的训斥也好他还不会分辨只要是关注就好。
3、因为在道德和生存之间孩子首先肯定会选择生存。这是人的本性活下来才是最主要的;而这样会让孩子习惯用不恰当的、不舒服的方式去获取他的权益这是比较危险的。
4、当和妹妹在一起时他不知道该如何做,不知道用什么是正确的方式和妹妹相处,而我们又认为哥哥老做不好我们又想哥哥和妹妹好好相处,此时我们缺少的是技术输入即正确的引领。
妹妹想玩哥哥手中兔子娃娃的时候的引领
1、妹妹需要表达出自己需求:我可以玩一下你手中的兔子吗?
2、征得哥哥同意:
3、哥哥同意才可以玩,同时也要倾听哥哥的意见;彼此尊重的状态下沟通协商引领。
4、其次不同意换方式:找其它玩具替代/一起玩。
要让孩子知道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是唯一的可以用多种办法去解决。这不仅适用于二胎也适合在小区和其他小朋友之间及学校的同学间,产生冲突时都适用;这是在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而不是遇到问题依赖成人帮助去解决。
遇到冲突父母的态度和处理的原则
1、不要当着妹妹面一味的说哥哥的不是批评哥哥和指责哥哥:因为二胎本身都会存在一个争夺关系:哥哥认为有妹妹后爸爸妈妈都把爱给了妹妹;而妹妹会认为妈妈就是属于我的。所以这个时候不可以把责任都归于哥哥否则会让妹妹认为无论哥哥做什么都是不对的,并且还会让妹妹认知为哥哥是犯错用来惩罚的对象;所有错误和自己没有关系我只需要独宠爸爸妈妈对我的爱就可以了。这样会让哥哥和妹妹的情感链接断裂。
2、明确表达他的行为会给别人造成的影响及该如何去做当哥哥真的做了让妹妹不舒服的事情的时候要告知他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影响和结果,然后建议他可以怎么做。
3、提前预防两个孩子相处时不和睦不友好的因不要老围着二宝转在满足二宝的同时满足大宝的需求,不要老否定老大;让大的参与照顾小的,了解从小到大的过程让大的能够感知到小生命和自己的关系。
4、一视同仁问清原因一是一二是二不能弟弟妹妹小而包庇纵容;遇到冲突该道歉道歉,该谁的谁的,该谁玩谁玩不能因为哥哥姐姐大而让他委屈让弟弟妹妹。
幼儿园两个孩子打与被打的分析
1、询问被打的原因:为什么打?我拿了他手中的积木
2、得知原因后用正确的方法引领:征得别人同意后才可以玩,或者在积木筐里找其它积木玩;或者找老师帮忙。告知双方都有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直接拿或者打。
面对孩子不参与活动的引领
1、给孩子更多时间:有的孩子需要更多时间去慢慢适应。
2、尊重孩子的选择可以半尊重可以半邀请:可以不唱歌,可以不做手指谣,可以不做动作但是需要进入我们的圈子里来,跟着走都可以但是不能在旁边远远的观望完全不参与。该交流一定要交流,问他吃不吃?上不上厕所?喝不喝水?他回复表达出后才可以提供相应帮助。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孩子更好的适应和更好的发展。
3、必须说出来表达出来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不说就直接给他帮助
比如有个两岁孩子只用手指着想要吃米饭的时候;老师一定要引导孩子说出来要求:楠楠我要吃米饭\要吃米饭\吃米饭,当孩子不回复时可以一步一步更精简语句直到他愿意说出为止。并且及时鼓励和表扬且坚持重复去做。
吐口水的引领
1、让其认识到吐口水会给别人和环境造成不好的影响不舒服的感受
2、去卫生间时间的把控:带到卫生间吐,吐完再出去;时间渐进加长让孩子意识到在卫生间无聊;自己需要回归到集体生活中。
3、人们的反应刺激:大人过激的反应行为会让孩子产生错误的认知,认为很好玩而不是给别人不舒服的感觉。
孩子打老人脸的引领
1、让其认识到打人是不对的:而不是有的爷爷奶奶被打的时候还笑着说:你看我孙子给了我一巴掌你看他小手多有劲啊。这样会让孩子产生错误的认识,会认为打人很好玩。
2、明确表示他打人脸给人的感受:让我感觉到很疼,很不舒服。
3、告知怎样做会让人感觉舒服:可以轻轻的摸一摸我的脸。
遇到不喜欢吃的东西的引领
1、面对直接吐到桌子上:告诉这样做不好,不可以直接帮其擦掉。
2、然后拿纸巾给他告诉他可以吐在纸巾上然后扔垃圾桶;要适当的给孩子制造干预而不能眼看孩子做不合适的行为而忽视。
早上起床拖延
1、早起一些时间:留够充足拖延的时间,要不孩子躯体和意识还处于朦胧体的时候被大声喊醒,被催促,被训斥是很不好的体验。会影响一天的情绪,所以留出足够时间给孩子让其享受每天早晨美好时光很有必要。
2、早睡:早期的前提是要睡饱以后才更愿意早起。
社交引领
1、有没有提供丰富的社交群体:一个爷爷带的小朋友邀请另一个妈妈带的小朋友到家中玩,一个小朋友抓住另一个小朋友的手说去我家玩吧,被邀请的小朋友说需要问一下我妈妈;妈妈表示天太晚了并且还要去接爸爸回家时间来不及。但邀请的小朋友说:不行,今天必须去我家玩然后一直拽。一直拽直到拽的这个被邀请的小朋友大哭。而旁边的爷爷可能也不知道这时应该怎么做了可能只是硬把两个孩子分开拉回家。
遇到冲突先保护孩子安全 :遇到打人、抓、挠、拽等情况时要及时把两个孩子分开保证孩子安全
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要同理他的心情然后再讲道理当面对必须要别人去他家时,要慢慢帮助他慢慢脱离自我为中心的心理,要同理他的心情然后再讲道理。不可以让孩子形成控制别人的习惯要学会征求别人同意。
解决问题: 讲明时间不合适还有其它事情要做的事实等等。
2、当发生冲突时不要直接带离开 :比如一个小朋友抢另一个小朋友玩具积木而打架时。
要关注打架的原因: 打架只是一个外显的行为,要关注原因而不是打这个状况。要引领孩子解决问题教会他以后再遇见类似情况知道怎么做。
例:家长:请问为什么打他呢?
打人小朋友:他拿了我的玩具,我不同意。
家长:噢,因为他拿了你的玩具你不同意,你很生气所以打了他是吗?
打人小朋友:是的
家长:我们看到他现在有点伤心难过,我们拿纸巾去帮他擦一下眼泪一起去保健室包扎他的伤口吧。
这样能让让他感受到自己的行为给别人造成的伤害,让他懂得对生命敬畏。让他去照顾受伤的小朋友让他感知到被砸的包和伤口。能够更好的提升孩子的感受力。
探讨再遇见都想玩积木时怎么做: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结经验。学会用语言引导或找别人帮助。当被打的孩子伤口收拾好了被照顾的差不多以后;让打人的小朋友去做其它事情就可以了,不要让打人这个小朋友一直站在那里要不然会产生内耗。
被打的处理:家长:你觉得你的额头还疼不疼?
被打小朋:疼
家长:那你还愿意让别人在你脑袋上打一巴掌?
被打小朋友:不要
家长:你刚才问他为什么打你了对不对,那你现在知道为什么打你了吗?
被打的小朋友:知道,刚才我拿了他的积木
家长:噢,你很想要那个积木是吗?
被打小朋友:是的
家长:那我有一个很好的建议你要不要听一下
被打小朋友:嗯
3、没有输入正确解决方法家长你可以这样说:请问你的积木可以让我玩一下吗?我觉得你可以用这样的语言去沟通,我相信你愿意去这样表达的话,他如果有的话会愿意分享给你的;如果没有你可以去架子上找一找其它的。如果你没有经过别人允许就把别人玩具推到或拿走,如果是你你也会不开心生气的对不对。
上面话术中给到两个小朋友正确引领后,相信他们再遇到类似事情不会再用打来解决了。
建构规则需要重复和多次才可以完成,由量变到质变;从旧有的模式转变成新的模式。
要坚持:像上面案例因为抢玩具三次以后还不改正还是通过打人方式去夺取别人手中玩具的话把他带离开他想玩的区域,暂时离开当前的群体和区域;当他向往群体的时候他自会约束自己如果还会出现不合适举动可以延迟他隔离分离时间。每次强化正确的做法,加深印象。
总结应该怎样更好的融入大家。
当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办时家长需要知道怎么办,希望以上具体到话术的实操方法可以帮住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