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说书人,桌子上三样道具:醒木一个、手帕一块、折扇一把。干嘛使呢?开书前,这醒木一拍桌子,提示听众这下可要安静了,准备开始听书了,说正文前得先来段定场诗:“半挽袍袖威风足,笑看三分魏蜀吴。古今纷纷说不尽,一把折扇一江湖……”,定场诗完了,再醒木一拍桌子,正式开始:“今天,我们书接上回,话说……”。
这手帕是干啥的?说了一个来钟头,得休息了,观众得上个茅房,说书先生也得喝口水,提提神。这坐在椅子上休息,就有人上来了,把桌上的折扇和醒目撂在一块儿,拿手帕盖上,把两东西裹起来。然后就向说书先生作揖,问这先生,哪门哪户的,师从何门何派,要如实说出来。
说书先生不能不说啊,这是规矩,我姓甚名谁,来自哪里,是谁谁谁的徒弟。问的人一听,有这人,有这派,好了,就把那手帕再掀开,醒木、折扇又摆回到桌上去,给继续说书。
说书先生要没有师承,说不出个子丑寅牟来,是走江湖的野路子出来的,那就麻烦了。有客气点的,警告不能再说书了,抓着手帕,连醒木和折扇一起拿走;还有再客气点的,给先生点小钱,友善提醒赶紧走人,不要再说了,连三样东西一块儿收拾走;这要是遇上蛮横的,直接掀桌子砸场子,打人也不是没有的。
说书人的折扇,这就是机器猫肚子里的万能道具了,什么都能使。可以当刀枪剑戟、斧钺钩叉十八般兵器,打开了可以当书,当圣旨,什么都能当,可也有一样东西不能当。就是折扇不能当折扇,说书的时候,可不能说热了说累了,打开扇子真当扇子使,那就坏规矩了。休息的时候,扇扇子倒无妨了,不过扇哪里呢?有讲究,扇嘴。
“文胸武肚佛道领,书口役袖媒扇肩”,这是古时人不同职业使用折扇的方法,文人扇在胸口位置,而且文人使扇,这扇子只能打开一半,没有全打开;武将就全打开,显得大大咧咧,扇哪里?删肚子;宗教届人士就扇领口,像和尚、道士这样的,都是穿专业制服的人,他们的职业导致他们的工作服装一般不露点,只有领口这儿,能露点肉出来;说书先生就是扇嘴了;政府部门的人士,扇这袖口;媒婆得给人家说亲事啊,东家跑西家窜的,到一家就给人家主子说话:“我说黄老爷啊,这王家的闺女顶不错啦,很适合贵家公子呀。”这媒婆说话,叨叨叨叨叨叨的,唾沫星子横飞,她整天跑来跑去又说个不停的,要扇扇子呢,得靠肩膀这扇,搁脸前面扇啊,对着人家主人,没礼貌。
这是传统文化下折扇的正确打开方式,返璞归真。后来人们有电扇了,谁还扇扇子,再后来,就有空调了,折扇现在就成收藏品了。现在但凡到一个旅游的地方,都会有一些卖小玩意的小店在卖折扇,打开来瞧瞧,一面是反映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的画儿,一面是简要的文字介绍,或者一首小诗。比如杭州的折扇吧,一面是杭州西湖的全景图,一面就是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忆》: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