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这样一个帖子:
一位杭州妈妈吐槽:
“最近很是焦虑。娃马上要上二年级,因为暑假,爷爷奶奶从老家过来住一段时间,很是感激,毕竟白天不愁没人带了。
平时自己带娃时,各门科都有在学,英语在看牛津树,语文在看绘本,数学也有学思维课,运动方面,偶尔会去游游泳。
然而在这个假期,每天下班回到家,就是看到孩子在屋里散落的一地玩具,问他白天做了什么,除了做暑假作业(暑假作业不多,而且很简单),出去玩会儿,就是看手机,每次弄得我心情很是不好。”
这位妈妈说,她所期望的是:孩子能做些家务活,能自己整理玩具,养成好习惯,能拿出绘本来看会儿书,能出去跳绳健健身,这些事情孩子一件都不去做,也没人监督他做。
孩子看到的,就只是做家务的奶奶,躺着看手机的爷爷,出去溜达的爷爷奶奶。毫无引导,孩子也没有了主动性,一脸茫然。
这种现象相信很多家庭都会有,假期大多数家长忙于工作,只能由老人来帮忙带娃。
而平时好不容易给孩子建立的好习惯,老人带一个假期,完全变了样。
孩子的不良习惯及行为的变化,导致了很多妈妈的焦虑和担忧。
家长下班后,恨不得能早点回家,陪孩子看会书,骑行、运动、下棋,培养阅读习惯。
然而只靠晚上去陪伴,想起白天孩子的时间大部分都在散漫中度过了,更加焦虑。即使跟老人沟通,然而一辈子的生活方式,怎么会能说改就改。
隔代教养的问题是个解不开的结,没有太完美的方案。
要减少焦虑,就要分析自己焦虑的具体原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去解决。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平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接下来,我会从父母焦虑的具体来源,过度焦虑的危害,以及如何减少焦虑这三个方面来谈一谈关于暑假隔代教养的问题。
希望会对正在焦虑的你一些帮助。
1
发现你的焦虑根源
“焦虑来自对未知的恐惧。”
暑假老人帮忙带娃,父母焦虑来自于内因和外因。
先来说说内因。
焦虑最主要的根源,在于父母内心的恐惧和担忧。
孩子的好习惯没有了;学习任务落下了、每天无限制看手机,眼睛看坏了,专注力没有了、经常不运动锻炼,孩子的身体变弱了、宠溺孩子,孩子越来越不讲道理了......
就像前面提到的杭州妈妈,给孩子的任务太多,要求太高,老人和孩子都做不到,只会徒增焦虑。
其次是外因,也就是外界环境的影响。
外部因素来自于两方面。一是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文章:暑假如何“鸡娃、如何弯道超车、暑假如何充实有意义等等,这些文章对于很多没时间管孩子的家长来说,可能会增加紧张和焦虑的情绪。
二是与他人比较:同事家的孩子去哪个夏令营了、或是朋友圈谁家的父母带着娃去看世界了、父母陪孩子一起学习、锻炼、做家务了。
当看到、听到这些时,很多父母就会担忧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优秀。
正如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一书中所指出的,当我们不断地拿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时,焦虑感就会如影随形。
所以,当父母对当下失去掌控感,又过于担忧孩子的未来,无法保证孩子是否进步和成长时,就会患得患失,焦虑感就此产生。
2
分析过度焦虑的伤害
父母过度焦虑不仅影响自己情绪,严重的话甚至会导致家庭关系的紧张。
家庭是“讲爱”的地方,然而因为孩子的教养问题,双方就会“起冲突、争输赢”,导致婆媳关系、夫妻关系紧张,那么势必也会给孩子带来影响。
比如:
老人更在意孩子吃主食吃得多不多,而父母会想让孩子尝试更多种类的食物;
老人认为假期孩子就应该放松休息,而父母会想让孩子过的充实,有意义;
老人认为孩子不会做家务,而父母会想让孩子分担家务......
研究表明:家庭的情绪氛围如何,父母如何处理情绪行为,以及在互动中的示范作用,都在深刻地影响着一个孩子的情绪安全感和调节能力。
所以,家庭关系的内耗,会给孩子带来一些伤害。
3
解决过度焦虑四部曲
① 转变观念
大多数的焦虑往往来自于内心的看法与判断。
很多父母会觉得,老人退休了,理应帮忙照顾孩子。
然而,当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其实老人也会陷入“暑期焦虑”。
曾有记者采访,一位家住朝阳区的李先生64岁,他的一席话道出了不少老人的心声。
“外孙特别挑食,我和老伴儿每天要变换花样儿给他做饭,放假前差不多半个月来一次,有新鲜感,忙两天也不觉着累。现在天天在身边儿,既要操心孩子吃饭,辅导写作业,还要陪着孩子去上各种培训班,任务艰巨啊!”
他告诉记者,暑期照看孩子,不仅仅有压力,主要是责任重大。怕照顾不好孩子,导致孩子生病或是遭遇意外伤害,没办法向子女交代。
暑假假期长,为了配合孩子的任务安排,老人的“时间表”也被安排得满满当当,既要负责孩子的一日三餐,还要陪着孩子上各种培训班,忙碌程度远超平时,原本规律的生活节奏也被打乱。
养育子女首先是父母的责任,老人只是辅助。即使将孩子托付给老人照顾,也应及时沟通,让老人量力而行。
换个角度,也许我们会更加地理解与体谅老人的不易。
所以父母减少焦虑的第一步,就是转变观念,改变看法。
② 制定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事先和孩子做好规划,会更加顺利,没有计划,想起一出是一出,就很容易有矛盾。
和老人提前沟通好,由父母监督孩子的任务安排,老人来负责孩子的一日三餐以及控制手机电视的时间。
爸妈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制定每日计划,孩子每完成一项就打勾,下班后检查,如果完成了,及时给予奖励。
通过制定计划,可以引导孩子从“他律”走向“自律”。
父母负责给孩子布置好任务,下班回家检查,一开始孩子可能做不好,需要被提醒,这就是“他律”。
通过引导和纠正,孩子也会从日常中积累经验,慢慢地学会时间安排,来锻炼孩子的独立自主的能力,即“自律”。
所以,暑期老人帮带娃,父母通过制定计划,也正是锻炼孩子自主能力的契机。
③ 适当报班
身边很多父母吐槽:
“丢暑期班,价格实惠量又足,每天开开心心的。”
“老人比较‘纵容’整天给孩子看电视,后来还是狠心送到托管班,早送晚接,你好我好大家好,还避免产生矛盾。”
前面提到,照顾孩子这方面,老人只是辅助,不仅要考虑老人的意愿和能力,还要考虑他们的身体状况,量力而行。
可根据每个家庭的情况,考虑给孩子适当的报培训班,或者兴趣班。
④ 学做减法
“少即是多,专注比多做更重要。”
既然老人帮带娃,最重要的是保证孩子的身体健康和安全,其他的可以适当忽略。
对孩子的要求少了,他更容易完成,也避免过度焦虑。
在《自然》杂志上刊登着一项研究发现,当人们被要求改进物体、想法和现状时,他们更倾向做加法而不是减法。
比如,我们习惯给自己安排很多事务,整天忙忙碌碌,事情好像还变得越来越多了。
暑假,父母忙于上班,却给孩子安排一大堆的计划,要求太多,无形之中给老人也增加了很多“甜蜜的负担。”
由于隔代观念不一样,说实话,老人很少能按照你的计划去带孩子,或者按照计划带孩子时,孩子稍微不配合,他们也就放弃了。
总之,对老人来说,要求太多,不仅做不到,而且会反感;对孩子来说,找到假期中最重要的事情,能把一件事做好,就是有意义的。
结语
父母有假期陪伴孩子固然好,但是如果每天“盯”孩子,他也不一定很快乐。
而隔代老人帮带孩子,虽然放养,但是父母能安心工作,同时又是锻炼孩子独立自主能力的契机。
所以假期不管谁带娃,都各有得失。
不要太在意孩子各方面做得完美,因为那是不可能的。
父母也要知道,哪怕一个假期浪费了也没关系,天塌不下来。
更不要想着,有什么技巧能彻底解决假期中的教养问题。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家长保持平和的心态,降低要求,不妨把每一个假期,当成一个学习过程,直到找到最适合各自家庭的健康交往模式,慢慢的与孩子达成默契,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