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色皆为天性,但人不能因为有此天性,而任意妄为。所以,古代的圣人用礼来教化生民,以便让社会正常地运转下去。但是仅靠礼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是什么让中国古人的社会有了秩序?其实核心还是源于万物运行的规律,也就是顺应自然,顺应“天道”。
不时不食
看看这些词:天道、天理、天时、天命、天意和天然,皇上称为天子,皇上发布命令之前要说“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皇帝得意之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天后土”。
古代的帝王说,皇天在上。但天并非只能皇上讲。皇上不按天道行事,百姓用来起就不得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水浒梁山说:“替天行道",太平天国,把天当作自己的国。
从上面这些词可以看出来,天在中国是一种终极的社会秩序法则,也就是说,所有的事物都要顺应天道,按天的意志行事。饮食更为如此。
饮食之道指导社会发展的思想在古人的著作中比比皆是,归纳起来,大致有三个层面的核心思想:
第一,采伐有时。
天地运转有四时之更替,万物有生长的轮回。即使是最早的人类也知道,在什么样的时间采集什么样的食物,从古人留下的文字和壁画上可以找到许多的证据。因为无论是草木或者牲畜,它们的生长都是需要时间的,草木需要发芽、开花、结果;飞禽走兽也需要哺育成长。它们从幼小到长成都要有一定的时间周期,要仁慈而人道地给它们留下生长的时间。
曾子曰:树木以时伐焉,禽兽以时杀焉。夫子曰:断一树,杀一兽,不以其时,非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