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脍炙人口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我觉得大家都是拖延症患者,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有一类事情是有截止日期的,就像工作任务,作业,报告等,所以我们会因为完不成而焦虑,恐慌,担心。
但还有一类事情是没有固定的截止日期的,比如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业人才,保持健康,孝敬父母,维持幸福家庭,创业等等,这些长期的目标,我们一定会在生命某些时刻产生拖延情绪。
对于这类马拉松式的事情,在不经意间就会掉进拖延的泥潭里。
就像季羡林老师在书中说的一句话:当时只道是寻常。
有的时候可能到了生命的最后,才悔不当初,觉得时不待我。
所以拖延在无声无息中的折磨,才是最可怕的。
拖延症有个极为专业的解释:以推迟的方式逃避执行任务或做决定的一种特质或行为倾向,是一种自我阻碍和功能紊乱行为。
不过对行事拖拉的人只进行劝诫,就如同让抑郁症患者高兴起来那么困难。
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拖延症重度患者。我的书桌放满了杂物,只有没地方写字的时候,才重新整理。要上课的时候,当晚才备课,总是弄得很晚才睡。感情更是这样,对于不喜欢的人,不直接拒绝,因为怕伤害别人就总是回答得模棱两可,最后拖延下去,适得其反。某个同事的处事和为人让我很反感。但对于他的邀约,明明不想多相处,却总是回答下次吧改天吧,结果更加深受其扰。
拖延的毛病,有时就是一种逃避心理,有时又是一种及时行乐的思想在作怪。
明明心里知道这件事很重要,但是心里就会冒出另一个声音一直不停重复,玩玩玩玩玩玩,不急反正还有时间。
我想起前几天看到TED一个关于拖延症的演讲,演讲者Tim Urban是哈佛的幽默有才的高材生,创立了两家教育科技公司。但他以前就是一个深受拖延困扰的人。毕业论文一直拖到最后三天才开始写,结果因为连续熬夜,被送到医院,诊断为疲劳过度血糖低。
他用两张有趣的图告诉我们拖延患者的大脑和非拖延患者的大脑区别。
当你的理智决定要开始着手完成任务和目标时,它就跳出来告诉你,我们要玩,要休息,要及时行乐,然后你的时间就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琐碎事情中消磨殆尽,最后它告诉你,今天没时间了,那就明天吧。
上面说了这么多拖延症的理论和坏处,那我们如何克服拖延症呢?
今天晨读文章给了我们三点建议
1、十秒行动
完美主义等于固步自封,不要过于追求完美,用10秒的时间去开始这件事,对自己说:现在的状态就已经很好,可以开始了。
2、压缩时间
既然很多事,是有截止日期的,那么我们就把这个截止日期提前。以前写晨读感悟,我总是拖到晚上睡觉前,结果想得太多,睡得很晚,导致第二天精神状态特别不好,反倒觉得写晨读成了一种累赘。现在我就规定自己尽可能在下午之前写出来,有特殊情况,也不超过11点。看着群友的赞,发现这事变成了一种享受。
3、减法思考
减法思考就是把那些需要完成的重要事情数字化。把工作,目标,想象成欠别人钱一样,做了多少就知道自己已经还了多少。
这个方法对我特别有效。
我从小到大,几乎没有借过钱,因为特别不喜欢欠别人的。特殊情况忘带钱的时候,还钱也不会超过一天。所以以后当我拖延症发作的时候,我会运用这个方法来看待任务和工作。
最后我想说,任何方法都取决于你是否真正下定了决心。对于真正想改变的人,再普通的方法也可以是有效的;而对于那些似乎很想改变,但实际对于忍受痛苦还心存犹豫的人,再好的方法也不过是浅尝辄止,过眼云烟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