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月书单
并非故意地主打了心理类。从阿德勒和李曼两位先驱富有现实意义的理论开始,一本提炼于社会现实基于描写细致心理状态的小说,一本挑战绝大多数人类观念启发另一层思维如奇迹般的真实自传,一本无比震撼人心直击内心最脆弱处引人深思的纪实。这一月书单一定是本年度最强!
自卑与超越
在几大主流心理学派之中,我比较偏好于个体心理学的分析,其中最喜欢的心理学家就是这位——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但我不太喜欢这本书翻译后高度提炼的书名,它给我留下这是单一研究自卑心理和怎样克服这种心理缺陷的感受,即使它非常精简。这本书充满着心理学的理性分析和哲学的睿智态度,从开篇遍可以发现这本书系统地论述了阿德勒划分为三类人生问题的由来、障碍会在何种阶段形成以及如何及时发现并采取适当措施避免在这三大类人生问题上碰壁,更多体会到的是他想表达出的现在称为“早教”的重要性,以及在具有成熟思维之后自省的重要性。读这本书一点也不会让人觉得作者在枯燥地叙述理论,仿佛此刻有一位睿智的长者正坐在对面,为你传授他多年以来的人生经验和智慧,提醒人们再次关注很多可能已经知道但从不去重视和思考的问题。我丝毫不认可本书封面上所写的将此书称之为激励的心理学,相反,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会不断发现自己的性格缺陷和不足,反省自己与他人相处的方式,说是忠告或启发更为贴切。最终获得的是对内心的深刻认识和反省、如何对待自己的人生以及如何对待他人,最大程度减少人生的挫折。
火车
这本小说并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但我认为它值得夸赞的地方是极为细致的侧面人物和心理描写。直到小说的结尾我们甚至都没能见到故事的女主角的正脸,但仿佛看到她的背影时就能感觉到原来已经那么熟悉那么了解这个人了,简直是贴切的表达了最熟悉的陌生人这种感受。跟随小说男主角一步步地接近事件真相,也逐渐进入到这位从头到尾形同幻影的女主角的内心深处,所有事情的动机都是源于女主心理的缺失,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社会中丑恶的环境是造就成这样的心理状态的罪魁祸首。环境造就人,但人终究也是有一定的自由去避免被环境侵蚀自我,如果完全屈服于环境那必然会丢失掉自己的内心,以至于走向自我毁灭之路毫不自知,无法自拔。想到这里就不禁又激发了去探索一些心理现象的想法,于是开始了下一本书的阅读。
直面内心的恐惧
继有了上一本小说假想的分析对象之后,便非常激动地对照着这本书上的理论来进行了验证。这本书对心理现象划分虽然不见得是非常全面,但提供了一个可供量化分析的参照,可以很容易地应用于具体的对象,分析对应的心理偏向程度。这里的四大恐惧本原对人们是有极大启发的,而且非常有意思,但我们一定不能分割着去对待这四种恐惧,孤立划分这四种人格偏向。每一种心理的偏向都存在于一个人的身上,正如世界上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这四种恐惧在每个人内心里程度不一,一定会有更加偏向于某一种类型的群体,但在解决问题时并不能将此人孤立地划分到某一类,很可能解决他的问题,需要从几个恐惧源同时下手。看完了这本书,你一定会发现自己存在于每一种类型之中,发现这些既感觉到了四种恐惧对心灵的巨大危害,也觉得幸运知道了这一切的缘由,虽然不见得能更好地理解自己(或理解真实的自己),但一定可以利用这些知识采取适当的防御措施,避免被它们危及健康和生命。
死过一次才学会爱
这本书是一个罹患癌症的朋友送给我的(目前已康复),那位朋友在得知自己真实病情之后深受这本书的鼓舞,从而领悟到很多属于她自己的人生哲理,能够抱持坚定意志与疾病战斗并获得现阶段的胜利。在此之前我并没有读过关于频死体验这方面的任何作品,所以在前半部分非常容易进入故事的人生历程叙述之后,后半的大部分内容于我而言都难以真正的体会到作者想表达的内容,只能凭借自己主观的想象去尽量靠近那些描述。但这并不阻碍我从这本书中提炼出对自己有意义的感想,我想作者真正想告诉我们的并不是如何去战胜绝症或者鼓励所有人照搬乐观主义灌输心灵鸡汤,而是提醒人们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及认识到自己能在这个宇宙中出现是机率多么渺小而不可思议的奇迹。我不相信每个人每件事物的出现必须具有某种确切的意义,但即便如此也没有什么能够否定已经存在的事物。我相信作者并非是被什么神秘力量所拯救,很可能仅仅是幸运将她带回来,但她向我们展示了不违背自己内心诉说的坚决,并且为了来之不易的第二次生命找到了属于她自己的意义。我并不想向大家吹嘘这本书有多神奇或把它归类于励志自传之类而推广出去,但如果它能够使更多的读者或病友获得实际意义上的收获(如更加珍惜自己更好地生活或战胜绝症),那它定是一种极为美好而必要的存在。
无缘社会
早几个月之前就被这本书的标题吸引住,受十一区惯有的脑洞奇大这一尿性的影响,以为会是臆想内容的类型,没想打开第一页时才发现这是一本真真存在社会纪实。尽管是取材于各种采访记录和文稿,这本书在编排内容和主题上让人觉得颇具条理。开始读后不久,便觉得欲罢不能,伴随着难以置信的震撼一口气读完。“无缘”无疑是一种群体心理现象的社会体现,很诧异于日本中老年群体这种强烈的宁可闭门独居而不愿意与家人多交流或给别人造成一丝负担的想法,这样自然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会断掉,而且年轻的一代也深受现在这种观念的影响。就算可以体会不愿意给人添麻烦的心情,但却难以理解这种几乎与人完全断绝联系的生活状态,简直就是活着的尸体!难道随着年纪地增长人类就不应该觉得自己依然是一种美好的存在么?无疑这些问题的暴露是极有必要的,甚至可以给国内目前同样不明显的趋势敲上一记警钟,喜爱大家族生活的传统与现代小家庭形式的意识之间必须取得一个平衡,不然我们以后也会重蹈覆辙,这并不是一种夸张。但值得欣慰的是,互相扶持的情形并不被规定只能存在于血亲之间,未来一种非常有效的解决方式是可以抱持这种开放的心态向多样化的家庭形式之间发展,正如本书最后的一种集体生活形式那样,这应该可以成为解决无缘的一个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