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在无锡求学期间,晚上睡眠质量不是很好,晚上熄灯后根本无法安然入睡,总结原因有二:一是正值青春期,精力旺盛,永远不会感觉到累,感觉需要休息,记得那时最喜欢干的事,就是伙同一帮小伙伴,站在宿舍六楼阳台上看风景:宿舍下面的那条路是女生宿舍去锅炉房打开水的必经之路。看到漂亮的校花打开水从下面路过,便齐声恬不知耻的高喊她的名字,其力度是用尽丹田之气的节奏,待校花听到欲扭头朝上凝视时,我们这帮人顿时作鸟兽散,没有人敢站在那里迎接那嗔怒的回眸;
二是宿友有一“呼噜哥”,那位兄台睡着后,全然进入另外一个世界,呼噜打的不仅惊天动地,而且抑扬顿挫,很多个晚上,我在黑夜中睁大着眼睛盯着屋顶,一直在思考盘算,一直在祈祷毕业那天的到来,当时晚上睡觉情形好似坐牢,毕业就算是刑满释放了。毕业依然是遥遥无期,在长期的煎熬中,也总结出一些技巧:一是上床睡觉要比呼噜哥早,争取在呼噜哥鸣号之前进入梦乡;二是中下策---我睡不着,我也不让你睡。把呼噜哥弄醒,鸣号暂停后,自己赶紧闭上眼睛召唤周公。当然也有失算的时候,呼噜哥的呼噜声实在是太嘹亮了,他已经不囿于宿舍的空间,深夜呼噜声在整个楼层萦绕回声,经常半夜里会有个别修养不太好的仁兄耐不住性子在走廊里咆哮:“操,谁在打呼噜?xxx”,半夜又被咆哮哥吵醒,耳边呼噜哥的鸣号适时侵入脑际,这夜又毁了。还有用下下策的,记得当时有段时间,呼噜哥的上铺“光头兄”都吃上了安眠药,对外宣称为情所困,晚上不吃安眠药睡不着,现在想想为情所困应该是借口,能在呼噜哥这上铺安然入睡的绝对不是凡人,惜光头兄是个凡人。
2002年辗转来到昆山,租住在公司附近一民居里,那时候工作是5天8小时工作制,周末休息两天。年强人周末酷爱睡懒觉,那时的我也不例外,只是每周末早上,醒后再想睡个回笼觉时,房东悍妻呵斥房东的声音总是不适时钻进耳际,几乎一呵斥就根本停不下来,其中房东一声不吭,只听见悍妻抑扬顿挫,时而尖锐、时而低沉......我躺在被窝里,想起来呼噜哥,有一种才逃离虎穴,又入狼窝的感觉,同时也期待房东反击悍妻那一声男人的怒吼横空出世、一鸣惊人。为了等待这一声男人的怒吼,虽然每周末回笼觉睡不成了,但我仍没有选择另外寻求租地,这一等就是七年,七年过去了,我依然没有等待那绝地反击的一吼。记得那时远远看见房东,便赶紧闪开,免的碰面打招呼,心里觉得同为男人,他实在是太掉价了。
有次在租地招待同事,自己的罐装煤气烧完了,房东路过知道了,很热心的把自己新灌的煤气拎过来给我用,我揶揄的说,“这么干,不怕被夫人洗礼吗?”房东听我言语,不好意思的笑了笑,“不管她,我也不是怕她,我是让着她,嫁给我这个环卫工,我知道她不满、憋屈。唉,我得宽容她!”
我有些愕然,我不知道房东那一刻是否是释迦牟尼附身,但从心里我不赞同房东对于宽容的说法,记得梁实秋先生在《旁若无人》中引用了叔本华的一个寓言,我觉得这个寓言从某个侧面能说明什么是宽容。寓言里讲一群豪猪在一个寒冷的冬天挤在一起取暖;但是他们的刺毛开始互相击刺,于是不得不分散开。可是寒冷又把他们驱在一起,于是同样的事故又发生了。最后,经过几番的聚散。他们发现最好是彼此保持相当的距离。同样的,群居的需要使得人形的豪猪聚在一起,只是他们本性中的带刺的令人不快的刺毛使得彼此厌恶。他们最后发现的使彼此可以相安的那个距离。这个距离就是宽容的限度,宽容是有原则的让步。有原则的表象是面对逆境时你总得做点什么,无论是先前校花嗔怒的回眸,还是后来对于呼噜哥的应对之策,都是一种宽容,对身边人有原则的让步。
如果让步没有原则,那就不是宽容,那就是纵容,纵容通常是没有好结果的。孔子夸奖他的弟子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对生活的一味纵容,除了得到孔子的夸奖外,还得了个营养不良症,《史记.仲尼弟子》中记述“回年二十九,发尽白,早死”。这就是对于生活一味宽容的结果。
现居住小区东边有条马路商鞅路,每天早上和晚上很多自谋职业者在马路边摆摊卖菜和卖小吃,马路本来就很窄,路边再增加这些违规摆摊者,环境脏乱差不说,开车路过这里,通行速度骤然下降,得聚集十二分的精神来开车,一不小心碰擦事件就来了。周围居民抱怨很大。这个地方也是张浦综合执法办(城管的另外一种叫法)重点整治的地方。执法办的几辆尼桑皮卡每天一到商鞅路,买菜的、卖小吃的全都马不停蹄推着小车躲到小区里了,那情形像逃荒一样,满脸惊恐。但也有例外,一个新疆人的烤羊肉串摊位看见城管来,丝毫不为所动,反而把音响里异域风情的音乐声开的更大了,伴随着音乐,扭动着肥胖的身体用力的吆喝着。他难不成想做城管的生意?答案是否定的,尼桑皮卡从不靠近新疆人摊位,在外来人看来,是不敢靠近,因为那新疆人烤串摊位上放着几把明晃晃的割肉尖刀。
执法力度内外有别,欺软怕硬。长此下去,肯定也不会有好结果。张浦城管们,请收起你们对于新疆人没有底限的宽容吧。
2017.4.15草拟于张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