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独自一人从安徽到湖南。大学之前,我想了很久,未知的四年,需要怎样来给自己定义,后来给自己定了三个目标:发展智识,栽培道德,锻炼体魄。带着这三个目标,不知不觉中走完了大学。目标的指向,它无时不刻在影响着我以后的生活。虽然生活有了指向,但不够具体,比如其中之一,发展智识。可以这么解,智,智慧,识,见识。那如何发展智识呢?在我看来,读书是最简单直接又最易获取的手段,因为有图书馆嘛。对于爱好读书的人来说,没上大学之前,心向往之,尤其对“图书馆是一所大学的灵魂”这句话更是期待,期待它的神圣。既来大学之后,当然更是没日没夜地用各种书籍来恣意侵淫思想,大部分时间里,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而“图书馆是一所大学的灵魂”这句话早已从头脑中消失,没有昔日的神圣,只有思想的激烈碰撞,只有身临其境的忘乎所以。直至今日回想大学生活,唯一能牵绊我的,只能是图书馆了,这句话才骤然浮现。
四年后,今天,既已实习工作,大学生活可以说业已结束。偶尔拾笔,便觉要迈向新的生活---与大学无关的风花雪夜,正等着我。而如今,猛然站在上海这座大都市里,发现了自身的渺小与伴随而来的焦虑。梦想则有,却无具体道路。工作之余,可以读书,却不断地反问自己:读书真的有用吗?怎么用它来实现自己的理想?此刻,突然想起左宗棠的一句话,读书非为科名计,然非功名无以自养。这句话在大学咀嚼的很久了,然终于觉得读书是一件吃苦的事,因为“读书明理,讲求做人及经世有用之学,不在科名”,这是一件与自己有关的事,然则现实中不能自养,经济上的捉襟见肘,却是困扰。我才想到,我们的教育自有以来偏在理论,缺少对实践的具体操作。比如,如何挣钱。我想,这是一个困扰每一位毕业生的疑问,当然,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没有一个具体的操作方案,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努力,再努力。可是就算是努力,得有个方向吧,有了方向,才能给自己制定计划,才能有为一个有方向的目标竭尽全力。你明明很努力,或者你看起来很努力,只是,你只是“看起来而已”,读了这么多书,有没有反思过为什么?
我不是过来人,同你一样的迷茫过,探索过,纠结过,呐喊过,期盼黑暗的前方有盏灯来做指引。未来,似乎很明确,但明天依旧看不清。我在想,再有五年,三十而立,就不再是一句“子曰”,而是“我曰”,而立之前,我能做的应该是什么?而不是我能不能做。这是一个结合自身以后的发展的选择性问题。选择错误,再努力都不一定能看到希望的结果。而立,是什么意思?立,古时的内容是“立言,立德,立功”,我们自是不能拿过去的意味来做今日的标准,也很难做,我们要做到只是在现如今,对自己,相比于社会其他人,来给自己的一个定义。一言以蔽之,我们可以用“有所成就”这四个字来概括。但这缺少具体的实施方法来保证它的完成,于是,我又想到了“规划人生”,而立之前,29,28,27,26,25,具体到每一年,每个月,每一天,每一个时辰,这样倒推来看,似乎觉得每一个时辰都在浪费,而今日之所作所为,实则影响到未来之发展。这样的因果关系,着实令人有种警惧感。但是,这种尝试性的探索,却是在不断地减少我们的恐惧感。
而立之年,离我们不是很遥远,甚至触手可及。因此,而立之前,先选择一个方向,结合自身,强化结点,去连接每一天,每一年,用以构筑一个梦想,无它,只是脚踏实地地去落实人生。只看到天上,不足以使我们更加璀璨,脚踏实地,才能跋涉山川,拨开迷雾。送自己,与诸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