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之前

最近的生活总是被“而立”二字包围,本命年的我距离三十而立还很久,却免不了要提前感受这种恐慌。


恐慌一:来不及的成长

夫子所言“三十而立”,“立”是一个很高的标准,是在道德修养范畴之内,指人格达到独立的状态。

从古至今,没多少人可以达到圣贤的高度,若将此标准放诸今日,恐怕八十而未能立者,不在少数。

如今我们谈到的“三十而立”,大多是指成家立业,步入成年。尽管这是曲解了孔子的原意,但人们依然将错就错地沿用。

三十能立,固然很好,也是很多人美好的愿想和目标,包括我在内。又不知为何,实际上它又变成要尽快完成的任务。

今年6月份有事回家一趟,母亲又催我买房置业。她的担虑不无道理:早买早还,留充足时间装修,不然等到明年后年突然要结婚就来不及当婚房了。

我被母亲的高瞻远瞩和时间的紧迫所震惊,自己才毕业两年,竟就快差点跟不上时间的节奏。

父母的着急不难理解:对他们而言,早日看到子女长大成人、结婚生子,不落后于同辈,他们才能安心老去。

其实不止母亲着急,我也在赶时间,但不一定在成家立业,而只关乎自身。

iPad上有个软件叫倒计时,无时无刻提醒着我各个人生重要的时刻的过往和剩余时间。三十岁前太多自己想完成的事情,不能拖到下一个阶段。

图片发自简书App

大多时候我很困惑,时而觉得自己是成年人,时而又觉得不是。24岁的我,仍在努力地认识自己,仍在学着怎么爱自己,并爱别人。这似乎是一场无限延期的考试,我在二十岁的时候没答好,现在仍需补考。

所以,从长远看,是不是应该允许、甚至鼓励年轻人(比如我)在心智没安定之前继续游荡?这或许是件好事。这比让我在二十多岁就必须做出大堆可能影响后半生的决定强。

毕竟和余生比起来,慢半拍的这几年根本微不足道。


恐慌二:回不去的童心

如何才算真正的成年?我觉得是责任和思考,己欲立而立人,能为自己并为他人负责,能为自己并为他人思考,也就可以算是个成年人了。

所谓儿童、青春期、成年,都是概念,而生存是自己的事情。

意外看到一个叫Tango的漫画家给出的他的答案,我很赞同。

年龄只是个生理概念,如何生存则是个人的事情。

对于事业、婚姻、孩子,我并不是没有期待,只是不着急而已——也知道急不来——它们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

完成这些事情也许不难,难的是做出这些决定 ,要明白如何承担种种束缚。结婚不是小孩过家家,它意味着稳定和停留,一旦进入成年人的角色也就无法回头了。

女人把人类飞越太空的灵智紧紧拴在踏实的根桩上。——张爱玲

这当然是一个不恰当、有歧视女性嫌疑的比喻,我只是想举个例子。

除了束缚,成年必然遭遇失去。生老病死,这是自然定律,无力抗拒。但大多数的成年人,要面对失去童心之后的无趣与庸俗。

每念至此,无不慌张。


理想的成年,就是有能力去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又可以时常回到孩子的状态。像金庸先生笔下的老顽童周伯通、像帮猫打架的钱钟书先生、像中大中文系的黄天骥老师。

这是生而为人最好的一点。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四年前,独自一人从安徽到湖南。大学之前,我想了很久,未知的四年,需要怎样来给自己定义,后来给自己定了三个目标:...
    万物观复阅读 764评论 0 0
  • 当我还在读初中的时候,大我七岁的表哥看着活蹦乱跳的我说,从十九岁到二十岁的那一刹那,是人心理上的一道坎。尽管十九岁...
    hiroko阅读 655评论 0 1
  • 这个标题确实是有一定的针对性,因为我经常会收到一些朋友问询关于前途(不仅仅是职业前途)方面的建议。而我发现这期间的...
    袁大岛阅读 546评论 0 0
  • 鄙人行将而立之年,家徒四壁。骨骼惊奇,每欲增肥而不胖;道貌岸然,数次装纯均得逞。滥竽充数于律师行业,碌碌奔波在人生...
    N小编__爱吃虾阅读 651评论 2 1
  • 1.>>>怎么过?跟谁过?<<< 对于婚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冷暖自知。 为什么说结婚是一个人的终身大事呢?婚...
    我的心灵大白阅读 267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