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生活总是被“而立”二字包围,本命年的我距离三十而立还很久,却免不了要提前感受这种恐慌。
恐慌一:来不及的成长
夫子所言“三十而立”,“立”是一个很高的标准,是在道德修养范畴之内,指人格达到独立的状态。
从古至今,没多少人可以达到圣贤的高度,若将此标准放诸今日,恐怕八十而未能立者,不在少数。
如今我们谈到的“三十而立”,大多是指成家立业,步入成年。尽管这是曲解了孔子的原意,但人们依然将错就错地沿用。
三十能立,固然很好,也是很多人美好的愿想和目标,包括我在内。又不知为何,实际上它又变成要尽快完成的任务。
今年6月份有事回家一趟,母亲又催我买房置业。她的担虑不无道理:早买早还,留充足时间装修,不然等到明年后年突然要结婚就来不及当婚房了。
我被母亲的高瞻远瞩和时间的紧迫所震惊,自己才毕业两年,竟就快差点跟不上时间的节奏。
父母的着急不难理解:对他们而言,早日看到子女长大成人、结婚生子,不落后于同辈,他们才能安心老去。
其实不止母亲着急,我也在赶时间,但不一定在成家立业,而只关乎自身。
iPad上有个软件叫倒计时,无时无刻提醒着我各个人生重要的时刻的过往和剩余时间。三十岁前太多自己想完成的事情,不能拖到下一个阶段。
大多时候我很困惑,时而觉得自己是成年人,时而又觉得不是。24岁的我,仍在努力地认识自己,仍在学着怎么爱自己,并爱别人。这似乎是一场无限延期的考试,我在二十岁的时候没答好,现在仍需补考。
所以,从长远看,是不是应该允许、甚至鼓励年轻人(比如我)在心智没安定之前继续游荡?这或许是件好事。这比让我在二十多岁就必须做出大堆可能影响后半生的决定强。
毕竟和余生比起来,慢半拍的这几年根本微不足道。
恐慌二:回不去的童心
如何才算真正的成年?我觉得是责任和思考,己欲立而立人,能为自己并为他人负责,能为自己并为他人思考,也就可以算是个成年人了。
所谓儿童、青春期、成年,都是概念,而生存是自己的事情。
意外看到一个叫Tango的漫画家给出的他的答案,我很赞同。
年龄只是个生理概念,如何生存则是个人的事情。
对于事业、婚姻、孩子,我并不是没有期待,只是不着急而已——也知道急不来——它们是很不可思议的事情。
完成这些事情也许不难,难的是做出这些决定 ,要明白如何承担种种束缚。结婚不是小孩过家家,它意味着稳定和停留,一旦进入成年人的角色也就无法回头了。
女人把人类飞越太空的灵智紧紧拴在踏实的根桩上。——张爱玲
这当然是一个不恰当、有歧视女性嫌疑的比喻,我只是想举个例子。
除了束缚,成年必然遭遇失去。生老病死,这是自然定律,无力抗拒。但大多数的成年人,要面对失去童心之后的无趣与庸俗。
每念至此,无不慌张。
理想的成年,就是有能力去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又可以时常回到孩子的状态。像金庸先生笔下的老顽童周伯通、像帮猫打架的钱钟书先生、像中大中文系的黄天骥老师。
这是生而为人最好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