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几年前我的一位同事,孩子已经上大学了,想要买一个近万元的手机,同事不同意,与孩子起了争执,同事的说教“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劝说父母挣钱的不易,孩子要学会过日子……那段时间同事天天和孩子较量,孩子怎么会听,只能争吵不断。在僵持不下的时候,别人给他出主意,你就把1万元钱给了她,让她自己去支配,反正你也要给她生活费,同事恍然大悟,给了女儿1万元钱,结果钱到了女儿手里,她舍不得花近1万元买个手机了,买了个便宜的,反倒是如了同事的心愿,这都成了我们的经典案例了。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也需要先进行情感交流,相互认同之后,才有谈下去的必要,否则就是你在拉磨,费时费力不说,还容易伤感情。我同事好在听人劝及时止损,否则最后的结果就是手机高价买了,关系也糟了,而且在孩子的心里还认为自己是“赢了”,以后关系会更不好相处。
如果父母要的结果是孩子听话,那时时和她说教,天天跟她去争,看谁脾气大,看谁嗓门大,却不一定有成效;如果你要的结果是跟孩子之间能交流,就请你尊重她;如果不尊重孩子,孩子就无法跟你正常交流。
太多的家长自以为是地认为我都是为孩子好,我讲的哪句话是错的,你怎么就听不进去,怎么就油盐不进呢。其实父母和孩子的沟通,就犹如手机发信息一样,首先双方的手机都得有信号,能连上网,才能接收到,否则只能是一连串红色的“!!!”,对方更不接收不到,等于你的信息白发了,同样如果父母一味地发火,孩子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她耳朵里就跟长茧了一样,你慢慢吵去,没听见,哪怕你暴跳如雷也会自动屏蔽,做了无用功。
所以一定要记住,无论与谁交流先把情感打通,再传输内容,才会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