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员工思考问题太片面,作为领导该如何引导员工扩散思维?

我们来慢慢分析这个情境。

新员工思考问题太片面,现状可能会有两种情况:

  1. 外部

    1. 的确思考太片面——领导需要做的就是帮助他成长,承担管理和领导职责;

  2. 内部

    1. 也有可能领导自己思考也有狭隘的地方——因为大家的立场不同

    2. 是不是可以求同存异,开放讨论,多了解员工为什么这么想,站在怎么样的角度,作出的选择和决策,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3. 总之,领导不一定就是对的。

内部就是调整自己的心态,以期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机会,这点只要有意识就能调整过来,反观外部的,就是要运用相应的领导和管理能力,去达到目标。

目标是什么?问题里面提的很清楚,这点非常好,就是“该如何引导员工扩散思维?”

那么我们重点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引导员工思考问题从片面到全面”?

而且我觉得题主有一个词用的非常好——引导,这个词直接优化了双方的角色——这个场景下,就好比乘客坐马车,看似拉着缰绳的,是马车夫(领导),其实真正的主角,是乘客(员工),要去哪里,目的地在哪里,只能是乘客说了算,马车夫的角色和职责,就是带着乘客去目的地。

所以,这里引申出一个概念,一个好的引导场景,领导的核心角色是什么?是教练!

教练的英语就是coach,是美国的一个时尚品牌,大家对它的logo一定非常熟悉。见图:

它的来历也非常有趣,就是我上面举的例子——马车。

coach其实源自匈牙利的一个村庄名称,在匈牙利语中叫做Kocs(科奇)。这个村庄在匈牙利西北部,距离布达佩斯40多英里。这个村庄里的居民大部分都以制作马车为生,是远近闻名的“马车之乡”。在15世纪期间,这个村庄出产一种带有顶盖的豪华马车,配备了当地人发明的缓冲减震系统,乘坐舒适度远远超过其他产品,连当时的匈牙利国王也非常喜爱,钦点为御用马车。得到王室的青睐后,这种马车声名远扬,被人们用它的出产地Kocs命名,经由德语、法语进入英语,变成了英语单词coach,成为了豪华马车的代名词。

教练这个词的真谛是——当领导和员工同在一驾马车上时,千万不要代替乘客做决定,而是通过不停地发问,调整相应的动作,来引领员工抵达目的地,记住,这个目的地是员工的目的地,不是领导的目的地,在管理场景中,亦就是——不要你以为,要员工自己以为,这才是教练辅导的要义。

举个形象点的例子,会发生的情境就像这样:

  1. 客人您要去哪里?——我要去上海

  2. 走哪条路呢?——G50高速

  3. 哦?为什么您会选G50?——因为快,方便。

  4. 为什么不选快速路呢?一样可以到上海——红绿灯比较多,会慢。

  5. 所以你的需求,是更快地到上海?——是的。

  6. 您只有马车一个选择吗?——不,我还可以坐火车,开汽车,甚至叫出租车。

  7. 那为什么只选择马车呢?——这我好像没想到。

  8. 如果选汽车,会有什么好处?什么坏处?——汽车快,不过自驾会比较累,且要付高速费。

  9. 马车就不付高速费了?还比汽车快?——好像马车不能上高速哦,我忘了。

你看,这段对话有几个特点:

  1. 永远不要代替员工思考,要做的,就是提问、提问再提问;

  2. 多问开放式问题,收集更多的信息;

  3. 适时地问封闭式问题,确定理解是否一致;

  4. 敏捷地根据员工的反馈,给予更多反馈,引导员工开展思考,自我肯定或者自我否定;

  5. 只有员工自己得出的结论和答案,才能影响到员工的心智,才会心悦诚服地展开行动。

这就是做一个教练的意义,一个领导者在帮助员工成长、扩展思维的时候,最好的角色身份,是做一个教练,去引导和启发员工。

上面比较笼统地介绍了需要用好问题,去引导出员工好的想法和答案,那哪些是好问题呢?做教练和提问,有没有套路呢?一定是有的,这里介绍一个经典的教练GROW模型:

GROW模型是约翰·惠特默在《高绩效教练》一书中提出 的教练方法,可以帮助员工成长。

  • G (Goal setting):确认员工业绩目标;也包含在日常工 作生活中的单一事件性目标

  • R (Reality Check):是现状,要搞清楚目前的现状、客观事实是什么;寻找动因

  • O (Options):代表寻找解决方案

  • W (Way Forward):代表制定行动计划和评审时间


我来举个例子,假设员工坚持要把新年的工作重点放在销售拓客上,做增量,而管理者制定的策略目标是做好客户服务,维护好老客户,做存量,这不就产生冲突——也就是题主说的,比较片面吗?而管理者一定希望员工站在部门、全局的角度考虑问题,这时候比较low的做法就是:

  • 你别跟我犟,我是领导听我的;

  • 你怎么那么片面呢?所以说你不长进!

  • 拉倒吧,听你的业务就垮了;

  • 你说的不错,但这次还是以我为主。

上面的说辞我的亲身体会过,这是没有管理经验的管理者最粗暴传统的沟通方式,那么用教练的方式,如何引导呢?

  • G (Goal setting):确认员工业绩目标;也包含在日常工 作生活中的单一事件性目标

    • 我想问下你接下去会怎么做?为什么会这么做?

    • 你的目标具体是什么?

    • 为什么你会选择做增量?

    • 为什么你觉得拓客要比维护老客户好?

    • 做拓客的话,你的目标是多少?

    • 增量你预计可以达到多少规模?为什么?有数据支持吗?

  • R (Reality Check):是现状,要搞清楚目前的现状、客观事实是什么;寻找动因

    • 现在我们的存量是多少?

    • 去年做增量了吗?是多少?

    • 市场均值是多少?部门同比是多少?

    • 你做做存量的话,会有什么顾虑和困难吗?

    • 你做增量的话,是不是有什么新的想法和兴趣在?

    • 你发现哪些我们可以抓的点?

    • 你有哪些挑战需要我们一起去克服的?

  • O (Options):代表寻找解决方案

    • 具体做增量,你会怎么操作?

    • 具体做拓客,你的方案是什么?能具体点吗?

    • 是不是有第三种选择,存量增量并存?

    •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 有什么事情你是坚决不会做的?

    • 为什么?

    • 能具体点吗?

  • W (Way Forward):代表制定行动计划和评审时间

    • 大概什么时候开始?

    • 什么时候结案?

    • 第一阶段设在什么时候?

    • 我们什么时候再过一下?

    • 你的数据多久统计一次?

    • 具体方案什么时候给我?

你看,这是一个引导、探讨的过程,没有人是绝对权威,因为团队协作的力量一定是大于个人但斌作战的,通过这个过程,领导者帮助下属开启思路,更重要的,领导者也能从这个环节中受益——获得更多的启发,找到原来可能存在的偏见和漏洞。

这是一个开放的、包容的环境,不仅有思想的碰撞,业务上的收益,更加是领导提升个人魅力,赢得信任和尊重、产生强大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