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弟子规》有云:同是人,类不齐。大约从常相处之处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类,即是一个人的圈子。也有三句话不离本行,从言谈之中,也可见一斑吧。
今天在学校读书群里,我先发布早安消息,唤醒大家一起来读书:
666
今天是:2021.06.06 星期日,四月廿六,比别人多一点努力,你就会多一份成绩;比别人多一点志气,你就会多一份出息;比别人多一点坚持,你就会夺取胜利;比别人多一点执着,你就会创造奇迹。
本周分享内容
6月6日 星期日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6月6日读《弟子规》1遍。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同样是人,但品类并不齐等。流于世俗和日常的人很多,追求仁爱和道德的很稀少。所以我们自已要有明确的目标,清晰地认清我们自己,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群里的老师们很快开始了自己的日课,不断地跟贴分享:
丽娟:
6.6读《弟子规》一遍! 同样是人,品行高低、善恶邪正却是良莠不齐。跟着潮流走的凡夫俗子很多,而真正仁慈博爱的君子却很稀少。所以,在前行的道路上我们要向品德高尚的人看齐!
瑞怡:
6月6日读《弟子规》1遍
这里讲即使在人与人之间,我们所看到的每一个层级都不同。我们自己也要明确自己的目标,想当仁者就要放下错误的观念和知见,常常提起圣贤的教训,这是正念。
玉笛:
6月6日读《弟子规》1遍。
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有的彬彬有礼,有的脏话连篇,并且真正仁慈的君子少之又少。所以我们要亲近贤德的人,向他们学习,提高自身修养。
飞飞:
6.6读《弟子规》一遍。同样是人,善恶邪正,心智高低,却是不一样。受社会潮流风气影响的人多,仁慈博爱的人少。
在镇交流群里,大家彼此做着各自的事,说着自己的话,偶尔也有交流。
我们很冷静来看,我这一代人是最明显的,没吃过苦,物质生活都比较优渥,又没学会节俭,所以都非常奢侈。就像这个故事里讲的,我们算是福报很大的,结果现在花得太凶了,老天爷要找我们了。“兵、荒、疫三者,亦天夺珠收壁之法哉?”所以我们要特别谨慎,要赶紧断恶修善,“改往修来,洗心易行”,要洗心革面。“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自己都不依照这些天理去经营人生,祸患就要来了。
这是坡头小学陈五江校长的帖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和责任,自有一种教育情怀在。
《人民日报》强调音乐教育重要性!为什么国外重视音乐教育?
少儿音乐教育 昨天
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每4个德国人中就有一个人能熟练演奏乐器”这个说法,作为奥尔夫教学体系的发源地,以及巴赫、贝多芬、施特劳斯、勃拉姆斯等著名作曲家的出生之地,德国的音乐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历史和人文积淀。《人民日报》曾发过一篇名为《让音乐没有门槛》的文章,通过讲述一名电工大叔会弹琴的故事,强调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以此来呼吁人们提高对于音乐教育的重视。
郑村小学的王治伟老师发布消息,这是一个音乐老师的视野所见,有了好消息,急着告与大家知道。
朱永新:乡村教育发展的出路在哪里?——乡村教育的出路在课程、在阅读,需要热爱乡村教育的人。
这样的课程并不落后,它有非常强烈的乡土味道,我觉得不能让乡村课程城市化。现在很多地方的乡村教育、乡村课程往往是跟城里学,城市学校做什么乡村学校跟着做什么,但是乡村学校没有城里的资源和老师,很难达到城市的教育水准。
所以乡村学校必须要坚持走自己乡村化的道路,把课程真正扎根在乡村的土壤上。乡村教育的目的不是让孩子逃离乡村,而是让孩子真正热爱乡村,能够有建设家乡的情怀,我觉得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这是洞子沟小学牛俊峰校长的帖子,他正在致力于一所乡村小学的改造和完善,守望着那一片土地上的未来。
所以说,看人看事看圈子,不能融入的,我们自觉不是一类人罢了。一个人应该有情怀,有理想,有担当,最重要的应该是有思想,明道理,才能走得更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