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时候,外面的世界对我们的影响很大。这些影响通常表现为一种生活氛围,就像一个喜欢大声说话的人去图书馆,看到周围的人都在安静地看书,他也不好意思大声讲话。环境的影响通常是潜移默化的,一两次或许看不出什么变化,但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时间之后,那些因为环境而改变的行为就会变成习惯。习惯又会塑造一个人的性格,这样,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人一旦聚在一起,就会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有的时候根本无法相互交谈。
觉新的祖母家里的枚少爷就是因为生活环境的影响而跟觉新这些人格格不入的例子。今天在看《春》这本小说的时候,我甚至在为觉新兄弟从小失去亲生父母而感到庆幸。失去亲人无疑是感到痛苦的,但是像枚少爷那样,因为父亲的压迫而生活得十分绝望。觉新在他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想去安慰这个绝望的表弟,可是却没有什么用处。枚少爷十几年家庭教育造成的创伤深深地刺痛了觉新,他也有这种受伤害的经验,甚至他还在某些时刻也因为顺从而去扮演施加伤害的角色,例如在小说《家》中觉民婚事的事情上。
枚少爷和觉英应该是《春》里面书房教育的两种典型。如果太过严厉,就会变得像枚少爷一样缺少生活的勇气,但如果太过放纵,也会变得像觉英一样胆大妄为,不知畏惧。他们在小说中都是教育的一种反面教材,但我想觉英大概要好得多,至少他表现得是一种天性的释放,而枚少爷则更多的是一种压抑人性的表现。枚少爷因为自己的无力,只能用“父亲的主张大概不会错”这种理由来安慰自己。在小说里面,觉英在觉民的刺激下跳到溪水里面捡珠花就是一个很精彩的描写。蕙的珠花被淑华弄到溪水里面去了,觉新这些人都没有办法捞上来,最后还是觉英跳到溪水里捡起来。觉英在小说里显得非常叛逆,这也是封建家庭教育失败的表现,不然他就会变成下一个枚少爷,或者变得跟觉新一样。
除了枚少爷和觉新之外,淑英和淑华何尝又不是那样呢?淑英经常骂自己的弟弟觉英不好好读书,可是一看到家里来了客人,再加上淑华的抱怨,她也不好意思坚持去剑云那里上英文课。生活环境带来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当你看到周围的人都不读书,你也不好意思一个人去读书。淑英尽管心里很想去,但她就是说不出口。淑英姐妹俩人的举动遭到了觉民的嘲笑,这又让淑英十分难受。这应该也是觉英这些在书房读书的男孩子的想法吧,既然周围的人都在玩,那我为什么要去读那些乏味而无用的书呢?但如果去学校读书就不一样了,看到周围的人都在学习,他一个人也不好意思去玩吧!
很多习惯一旦养成了,那么不管这些习惯不管对生活有多么不方便,人们还是会去做。当整个社会的人都那样做,人们习以为常以后,也就没有人想要去改变了。在小说《春》里面,经常会描写到当女客穿裙子来做客的时候,主人会让客人脱掉裙子的内容。看到这些内容,我想穿着那件裙子应该很不方便的,可是她们还是必须穿。婉儿来高公馆时是那样,觉新的外婆周老太太也是一样。而且裙子的颜色也是很有讲究的,如陈氏可以穿红裙子,但是徐氏因为居孀,就只能系青裙子,并不能擦红粉。穿这些不方便的裙子就是环境影响的结果,要想破除这些根深蒂固的旧习惯,大概只有依靠像许倩如和琴这些受过新式教育的女性了。
环境对人的影响真得非常巨大,在一个坏的环境中永远是无法培养好的习惯的。所谓的出淤泥而不染真的很难做到,要想培养一个好习惯,最好的办法就是去融入一个新的环境,在小说《春》里面就是去上学堂,觉民、觉慧和琴都因为上学堂而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如果暂时没有力量做到融入新环境,也要像淑英一样躲开就环境的影响,就像她在小说一开始的拒绝打牌,看西洋小说和杂志,慢慢地也能让人生出现一些新的变化。放到现在,就是多看一些好书吧,用书籍的力量来抵抗外面的庸俗世界,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这也是一种让自己进步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