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这几年里,你是否有意识到七零后、八零后鲜有出现在公司企业里了,这么庞大的人力资源怎么就突然消失了呢?有的人甚至会信誓旦旦地说:“肯定不是做老板就是晋升为管理层了,还能去哪?”。乍一听可能觉得挺有道理的,但是只要稍加思索,就会觉得情况不对劲,每个公司的老板和管理层占公司总人数的比例是很低的,八零后这些就更低了,这么庞大的八零后都去哪里了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问题的根源到底是什么?也就是为什么正值壮年的八零后就很少出现在招聘市场上了呢?当我看了几个招聘平台甚至是中公招聘,招聘要求上赫然写着“年龄不超过35周岁”类似这样的要求。也曾听说过35岁的求职者去面试被以年龄问题当场拒绝的,说是到了35岁还在找工作的人就是等同于没能力,难道要全部做管理才叫能力吗?创造和研发不算是能力吗?事实上,任何职位工种都是缺一不可的,才能形成生产的闭环。在招聘方认为,人到了35岁以后就没有创造和创新能力了,人的精力、注意力、体力各方面也大不如前了,最重要的是这个年龄阶段大都已经成家了,由于家庭琐事繁多就无法全身心、全天候为公司效力了。本质原因就是无法低成本为公司带来效益了,他们更愿意聘用更年轻、任劳任怨的人员。不过话说回来,追逐低成本和高效益是商人的特性,但是也不能用一刀切的方式全盘否定这一些35岁以上且有很大创造能力的人力资源,这无疑是对人才的一种浪费。
其次,以现代社会人类的平均寿命是70岁来算,35岁也只是寿命的一半,正值中午的太阳,是人一生中最热烈最适合散发光和热的阶段,也是最成熟稳重的年龄,是为国家进步和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怎么就被用人单位如此嫌弃呢?难道人到中青年就要退出历史舞台趁早退休吗?中青年正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时期,更是需要工作来维持生计和家庭社会的运作。所以我呼吁国家要重视这些人,希望用人单位要根据企业需要对中青年能够一视同仁,更不能歧视,因为有一天你们也会到达这个尴尬的年龄。人只要努力任何时候都有创造力。
最后,我们纵观古今中外能够有一番成就和建树的人,大都是年过中年的。古有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这些古代有识之士不仅出身底层而且都是基本是中晚年才有建树;今有物理学家杨振宁、传染病学家钟南山、两弹一星的邓稼先和钱学森、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人,他们无不是奉献终身,并不是35岁之后就不堪重用了;再有国外的科学家爱因斯坦、霍金,大画家毕加索、雕刻家米开朗琪罗也都是用自己学识奉献一生。国外普遍是在某个领域或岗位工作到老才退休,企业老员工比比皆是,难道他们做的工作就差吗?相反会更老练沉稳、经验颇丰,品质这块拿捏的死死的。所以,我们不要再犯左倾或右倾的错误了,一刀切和全盘否定等极端行为切不可取。在我看来,任何年龄段有其重要的作用和存在的价值,35岁更是人的黄金年龄,一切也都还刚刚开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最后愿我们都能找到人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