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刻板行为是自闭症诊断的要素之一。那么今天我们跟大家聊聊:
● 重复刻板行为的主要类别
● 应对不同刻板行为的思路
分类说明
邹小兵教授将重复刻板行为分为以下几种:
1.身体动作的刻板
如:看手、吃手、转圈、摇晃、跳跃、斜眼视物
2.施加在物体行为上的刻板
如:
● 喜欢看车轮、看风扇
● 喜欢开关门、按开关按钮
● 将物体按相同形式摆放、特定物品要放在特定位置
● 出门必须走固定路线、只在特定洗手间上厕所
● 重复刻板的语言、自问自答
3.思想理念的刻板
如:
● 在脑海里总是想着相同的事
● 对一些问题好像有难以摆脱的痛苦
● 对某些物件或事情(科学事件)有不同寻常的兴趣
邹小兵教授认为,一般来说,我们不对重复刻板行为做特定的干预。重复刻板行为和狭隘兴趣,与社交障碍是有一定关系的。一旦我们把大量的时间拿来做社交干预,孩子忙忙碌碌地去应付社会交往的时候,他的刻板行为自然会减少。
我们可以用其他行为替代刻板行为,利用刻板行为,而不是简单粗暴地去阻止。
应对思路
1.保持刺激,但玩点更有趣的
有的时候,孩子做出一些在我们看起来“怪异”的行为,其实是在通过这种感觉进行自我刺激,从中获得调节。
那么,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更有趣的选项,既让他保留这个刺激效果,又能慢慢把这种很基础的状态往上提升到更高的阶段。
比如,孩子喜欢用嘴吐口水泡泡,或者扭动自己的嘴唇,我们想想,这种跟口腔有关的,还能玩点什么?
● 可以给孩子口琴,让他试着吹一吹
● 可以给孩子一些碎纸片,吹落纸片
● 还可以吹吹小气球,让气球不落地
● 还可以用一些拟声词比如“嘟嘟”“嘭嘭”“噗噗”“biubiu”等引导孩子模仿,然后把这些词汇加入到儿歌中等等
同样的,孩子喜欢转圈圈,那我们可以放点音乐,和孩子一起转圈,或者拉着手一起转圈,把转圈变成跳舞。
孩子喜欢盯着某种东西看,那我们来找找“看”还能有什么乐趣。给孩子一个放大镜,哇~东西放大了;给孩子一个墨镜,哇~东西变暗了;往玻璃瓶里装满水,拿着看,哇~东西颠倒了。
2.加点互动,你也可以很好玩
总跟“物”玩是不行的,我们得让孩子跟“人”玩对不对?
家长无疑是最初也是最好的玩伴,我们可以怎么把自己加入到孩子的刻板行为中呢?
简单一点儿的,比如孩子爱吃手,那在孩子把手放到自己嘴里之前,我们先把自己的手放到他嘴里,那孩子就得先来对付你的手;如果孩子爱在家里跑来跑去,那我们可以试试去做他的路障。
复杂一点儿的,比如孩子爱排列积木,我们也可以慢慢“渗透”(注意是渗透!不是要立即加入)进他的活动里。“渗透”的步骤拆解一下:
● 孩子玩的时候,我们在旁边旁白,可以是“叮咚”“咔哒”等有趣的拟声词
● 孩子可以接受我们在旁边后,我们可以模仿孩子搭积木的行为
● 逐渐加入到孩子搭积木中,孩子排5块,我们排1块
● 再慢慢过渡到1人排1块轮流
● 我们排1条,孩子排1条,两辆“火车”相撞咯!
再慢慢和孩子开发出更多玩法,加入更多元素。
3.多些玩法,感受创造的乐趣
对付刻板行为的“大忌”是家长和孩子一起陷入到“刻板”中。
比如上面提到的排列积木,我们好不容易加入孩子,却一味和孩子去排直线,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得多些玩法,突破“排列”积木这个圈圈。把积木想象成火车、把积木竖起来搭建、用积木搭建生活中常见的建筑、加入玩偶等“剧情”等等,都可以。
再举个例子,孩子爱玩小汽车,总是自己在那里推着小车滑来滑去,我们还可以怎么玩?
● 模拟上路的情景,引入交通规则、行人、其他汽车等概念
● 假装“开车”在家中巡游,遇到一些路障、家人,然后引导回忆这些事情
● 用玩偶去乘坐小汽车,指定到达某个地点如公园、医院等,让孩子逐渐认识公共场所
● 带孩子去坐真正的车,观看路边的车和风景
把孩子从那一方小天地中,拉到更广阔的的世界里。
4.继续深入,挖出更多信息和乐趣
有些孩子喜欢自言自语,比如不断重复某个故事或动画片里的对话和情节。直接打断孩子,又太生硬了,很可能会影响他的情绪,我们可以试试这样:
● 先明确孩子是不是理解了故事,还是说只是在重复。那么,我们可以去问孩子一些和情节相关的问题,看孩子是不是真的懂了
● 如果不懂,那我们就和孩子一起回忆他重复的话语,从中提取出答案
● 如果孩子懂了,那我们可以和孩子进行角色扮演,尝试去演这个故事,把它从“故事”变成“游戏”
● 同时,我们也可以往里面加一点其他角色或情节,丰富或改编这个故事。当然,元素慢慢加,改变要微小
● 我们还可以给孩子提供“舞台”,鼓励他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表演给别人看,或者录下来让他自己看看等等
还有些孩子喜欢重复提问,同样的问题反复问家长。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做的:
● 教会孩子更多提问的方式,提高他的语言能力
● 用不同的方式回答问题,引导孩子换一个方式找答案。比如孩子总问“妈妈你几点上班”,以前我们可能都是反复回答“9点上班”,现在我们可以试试“我也忘了,我写在日程表上了,你去帮我看看”
● 还可以从孩子的问题拓展开去,帮助他去关注更多的东西。比如孩子不停追问“星星为什么在天上”,我们可以说“月亮/太阳/云也在天上”“雨也是从天上来的”“你总提星星,你喜欢哪颗呀”等等
5.用点心机,小聪明也可以很管用
有些时候,我们会因为太想“纠正”孩子的刻板行为,而使自己也陷入到一个刻板中,忘记了耍点“小聪明”就可以很好地避免孩子去做刻板行为。
“老师,带孩子出门,他总在那里晃手,别人都看着他,怎么办?”
——出门在外,玩不了那么多花样,那就给个小袋子、小包包或其他孩子喜欢的东西,让他拿着,就腾不出手来晃了呀。
“老师,我一跟孩子玩钓鱼的游戏,他就把那些玩具鱼一个个拿出来排成一排!”
——哎呀,那就不要放那么多鱼嘛,先放一条鱼,可以和孩子比赛,可以计时,一样是玩。
“宝宝,你最近没有晃手了,真棒!”
——孩子都不这么做了,你这么夸等于是提醒他了,换个说法“你的小手放得真好”。
6.提前预告,善用视觉提示
有些孩子不善于接受改变,比如出门一定要走固定的路线,一定要穿同样的衣服、一定要上家里的厕所等等。
我们可以给孩子提前预告,用图片、照片或视频的方式,提前告知孩子。
比如我们曾经给大家介绍过《非典型少年》中,自闭症男孩的妈妈给他设计的桌游。因为孩子出门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情况”或“新事物”,那我们就把预防针打好。
剧中,妈妈给孩子画出了家周边的线路图,并在不同地点设置了不同的“剧情”,遇到狗怎么办、遇到陌生人问路怎么办、遇到路在维修走不了怎么办等等。通过这张有趣的地图,孩子既对家周边的环境有了了解,也明白了如何去应对。
如果孩子对家以外的厕所很抗拒,那我们可以先选择亲近的人的家,用“社交故事”的方式,告诉孩子在陌生的地方如何上厕所。在去之前,就先让孩子认识这个“新”的厕所。
7.学会接纳,偶尔放松也挺好
就像我们偶尔也会有一些自己的“小怪癖”一样,不必去妖魔化“刻板行为”,如果孩子确实喜欢,而这个行为又没有什么伤害性,那我们可以让孩子在一定限度内去“享受”。
在纪录片《自闭症少年的内心世界》中,有一个男孩就特别爱跳跃,总是爱平地向上高高跳起(生活中也有不少男生爱空气投篮,对吧~),爸爸妈妈一直很反感他这个行为,他足足跳坏了15双鞋。
后来,爸爸妈妈接受他这个爱好,因为孩子从跳跃中能获得内心的平静。爸爸妈妈为他买了一张蹦床,这样他可以去蹦床上跳,跳得更尽兴、更自在、更健康。
所以,以“消除”为目的,想要去完全去除这个自闭症特征,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我们可以转换、可以替代,也可以接纳。
8.合理安排,忙起来才是王道
前面说了这么多,最重要的一点我们最后再强调一遍:
一般来说,我们不对重复刻板行为做特定的干预。我个人认为,重复刻板行为和狭隘兴趣,与社交障碍是有一定关系的。一旦我们把大量的时间拿来做社交干预,孩子忙忙碌碌地去应付社会交往的时候,他的刻板行为自然会减少。——邹小兵
有事可做、有乐可享、有人可玩,社交能力发展了,认知水平提高了,刻板行为会慢慢淡出视野。
干预要分轻重缓急,总盯着孩子的刻板行为,也是一种刻板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