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是目前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许多人说它不公平,但不得不承认它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这样形容高考竞争的激烈一点都不过分。考上好学校的同学在竞争中取胜,就有了参与更高层次竞争的机会。
说到竞争,最近吴军在他的专栏里阐述了他的看法:
众利勿为,众争勿往。
这句话出自曾国藩的六戒,原话是: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大意就是说,如果一件事情大家都觉得是有利可图的,那就不要做了;如果一个东西大家都在抢,就别去凑热闹了。
我重点分享后一点:众争勿为。看原句,是否是在告诉我们不要凑热闹,不要参与竞争呢?
吴军给出了他的观点:
"众争勿往"其实和加入竞争并不矛盾,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人总要竞争,不在这个地方竞争,就一定会在另一个地方竞争。
同时他提到了一个事情:
他小的时候生活在北京,当时北方冬天只有两种蔬菜,大白菜和土豆,而且大白菜要在深秋初冬一次把一年的买够,一家大约要买三五百斤,很多家都挖地窖存储一个冬天。如果错过了购买的时机,通常冬天就没有菜吃了,或者要花四五倍的价钱在蔬菜店里购买,这样每个月可能要多花20元钱,而绝大部分家庭是无法负担得起的,因为当时一个家庭的收入也不过一百来块钱。而在冬天存储大白菜的季节,需要在寒风中排队半天,然后再借一辆三轮车把菜拉回去,有时还要排两三次,才能把一冬天的菜买够,在寒风里排队买菜的滋味可不好受。
到了80年代,中国开始逐步市场化,并且打破大锅饭,因此会有一些人的收入比大家多出来不少。当时吴军和几个同学去中关村做社会调查,访问了一家民营企业的总经理,总经理说自己特别忙,因此,从来不会有时间去排队买冬存大白菜,而是到店里花几倍的价钱买新鲜的。这些身处竞争中心的民营企业的人,可能每天要比别人多工作两三个小时,一个月能比大家多收入一百块钱,但是这个钱远比吃白菜花掉得多很多。
这件事让吴军开始反思,人要么努力工作,在职业上竞争,多挣钱,这样在其它的时候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要么逃避竞争,但是你是在排队买冬存大白菜时和其他排队的人在进行低层次的竞争,其实是另一种竞争。在他小时候的年代,大部分人都缺乏动力冒险改善自己的生活,其实"众争"之地并非在商场上,而是在买大白菜的队伍中。
今天,很多人为孩子的教育发愁,为自己看病发愁,在这两个方面花掉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这其实是在和最多的人竞争。如果换一个思路想问题,能够在自己事业上去竞争,能够让自己的条件超越绝大部分人,在中国住到好学区,到一个私立医院看病,甚至到国外看病,其实就摆脱了"众争之地"。
就像现在,很多人挤进Google、Facebook和Amazon。今天去这些公司,其实早已经失去了挣钱最好的时机,在里面想熬出头并不容易,因为十几个新入职的人,最后只有两三个能够做到比较高的层级。Airbnb还没有上市,或许还有机会。
往这样的公司里面挤,其实是为了获得一个类似铁饭碗的东西,大部分人进了Google通常在硅谷还是买不起房子,更不要说在好地方买房子了。他们和当年在中国有一个轻松有保障的机关工作,但是每年冬天排队买大白菜的人,没有太大区别。也是就是,他们加入了"众争"的行列。
我们可以看出吴军的基本观点:人只有去参与更高层次的竞争,才能摆脱人数众多的低层次争抢。
这点之前也多次提到,比如谈到买房,他提到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许多年轻夫妻盯着自己的工资单,节衣缩食,加上双方父母三个家庭开始攒钱首付,节省不必要的开支。他们觉得,即使付得起首付,将来也可能养不起孩子。
这让吴军觉得心酸:“他们的方向错了。”人生是一场长时间的长跑,如果用这么累的方式,恐怕坚持不到最后。
如果换一种心态看房价,大家不需要盯着自己的工资单,而是努力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让自己收入和贡献成为前1/4的人,成为城市的贡献者。城市房价再贵,也得让自己的贡献者住得起,不然城市就留不住人才,面临衰落。
生活中,我们尝尝在意怎样去“赢球”,而不是赢得整场比赛。竞争是个持续的过程,我们不用太去关心“赢”这件事,而只要保证不输,不要在中途退场,留下来了就是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