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发自简书App
昆汀说过,如果你足够喜爱电影,你就能拍出一部佳作,侯孝贤,就是那个喜爱电影的人。他自己说二十岁的时候,看了一部英国的电影十字路口,然后决定花十年的时间进入电影界,以至于后来当我听到贾樟柯说他是看了黄土地,才决定去考北京电影学院的时候,不得不对这样浪漫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虽然贾也是我喜爱的导演。最早对侯的了解,是他那部自传式的童年往事,影片开头的旁白,这是对我童年的一些记忆,平和而缓慢,整个少年的青春期娓娓道来,只是普通人家的生老病死,寻常的成长故事,却让我屏住呼吸,默默的看完,这就是侯孝贤的魅力吧。整个80年代,他的作品全都聚焦于小镇少年的成长经历,小毕的故事里喜欢打架生事,后又因母亲的变故决定告别以前生活的小毕,风柜来的人里辗转于澎湖与高雄,精力无处发泄,最终面对的是一纸兵单的风柜少年们,恋恋风尘里漂泊在高雄默默奋斗,在军营得知恋人嫁给邮差的少年阿远。也许这些都是侯孝贤少年时代的一些记忆,也许这是当时台湾青年的普遍现状,不管如何,这些都是我见过的最好的关于成长的电影。也许如电影里所说,当时的我们尚不明白,为什么生活里的琐琐碎碎,不管是愉快的,忧愁的,多年以后想来都是珍惜的,而且愈演愈精,愈久愈真。89年是他电影生涯的重大转变,不再讲述澎湖与高雄之间的漂泊,也不再是少年男女的成长困顿,而是一座城市和生活其中的人物在历史的洪流中飘零沉浮,没有变的还是缓慢悠长的镜头,低声诉说。这也许是他最具野心的作品了,虽然野心这个词和他毫无关系,他只是自然的,以他的方式在拍另一种电影,没有同类,却并不寂寞。我是卖豆腐的,所以我只做豆腐,以此做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