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后行”的古训出于《论语》,这句话的意思非常明确,就是教我们要养成做事前多思考的好习惯,但如今在我细细想来“三思而后行”确也是很有意思。
当今社会经济繁荣、生活安定,但人的信仰缺失,金钱至上也一样令人感叹不已。“年轻一代崇尚自由,推崇自我,大多性格急躁,做事鲁莽,缺乏“三思而后行”的精神。
“三思而后行”并不是胆小怕事、瞻前顾后,而是成熟、负责的表现。比如有的事,是自己找当事人去说,还是让领导出面去说,效果就有很大的不同。
因此决定做一件事的时候,特别是重大问题时,必须要进行全方位的考虑,拿不准的时候多听听旁人的意见,也很有好处。“三思而后行”对问题的完美解决有很大的帮助。也许有人会说:但是在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稍一犹豫,时机会在瞬间错失。有的时候考虑得太多也是不好。正如鲍威尔曾经讲过的:在作决策的时候需要在掌握40%至70%信息的时候做出你的决策。信息过少,风险太大,不好决策;信息充分了,你的对手已经行动了,你就出局了。
“三思而后行”与快速地把握时机并不矛盾,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年龄段,在三十岁之前要做到“三思而后行”,是因为年轻一代血气方刚,容易冲动,如果不“三思而后行”,不去考虑后果,往往后果不尽人意,甚至追悔莫及。
而对于四十岁的人来说,往往做事过于谨慎,顾虑太多,也容易发生各种弊病,错失良机。做人做事诚然要小心,但“三思而后行”,的确考虑太多了。学过逻辑就知道,学过《易经》的道理更懂得。世界上任何事情,是非、利害、善恶都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但是要三思就讨厌了,相对总是矛盾的,三思就是矛盾的统一,统一了以后又是矛盾,如此永远搞不完了,也下不了结论的。所以一件事情到手的时候,考虑一下,再考虑一下,就可以了。到了四十岁,冲劲不足,如果第三次再考虑一下,很可能就犹豫不决,顾虑太多,往往再也不会去做了。所以谨慎是要谨慎,过分谨慎就变成了小器。大家都有几十年的人生经验,过分小心的朋友,往往都犯了这个小器的毛病,小器的结果,问题就多了。所以孔子主张,何必三思而后行,再思就可以了。
所以学会何时要三思而后行,何时只需再思,做事情要学会把握时机,同时在决策的时候还要多去思考。这样的人才有希望达到成功的彼岸,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