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安妮宝贝的书十分流行,从同学们的口中,我隐约知道,她的主题充斥着告别,流浪这样的字眼。所以在电影《七月与安生》热映的时候,我并没有第一时间去观看。我习惯于先看影评,对于那些徒有虚名的电影,我实在是懒得浪费时间,但看到网上评价还不错,我凑空看了这部电影。
没有夸张的色彩,也没有浮夸的演技,演员们用真诚诠释着七月与安生两个角色。我喜欢电影里的这句台词:其实七月就是安生,安生就是七月。她们代表了一个人的两面,我们每个人,既是七月,又是安生,我们想出去流浪,追求自由,又想拥有安定的家庭和生活。
我们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不想去流浪远方,若干年后,又有许多人想回到家乡。我们的流浪,终将有期限。就像七月在27岁那年死去,而那正是安生之前想活到的年纪。
同学大白,毕业于省内重点高校,毕业后顺利签约某知名国企。优厚的薪资,良好的福利,让大白觉得一份工作很不错,只是常常需要野外作业,还常常全国各地跑。一年难得回两次家。没有娶老婆的时候,一个人潇洒自在,年底银行卡上的数字蹭蹭地往上涨。可自从结了婚,和妻子分隔两地,对于只有工作没有生活的日子,天长日久,不觉生出厌倦,大白觉得这种日子自己真的不想再过了。他说,有时候,他就想一咬牙,彻底拜拜。多少次,都很纠结,要不要辞职。在外人看来,公司名气大,福利待遇好,可别人哪里知道,这一切都是用牺牲所有的家庭生活为代价的。自己年纪轻轻,难道真的要在此地了此残生吗!
不!28岁这年,大白偷偷买了公务员考试的书籍,利用下班时间复习。他已经不想像个流浪汉一样再到处流浪。他想回家,他想安定。我想,大概他就是那个想要回家过稳定生活的安生吧!身在流浪,心想安栖。
相反,朋友杉杉是家乡小镇的一名小公务员。工作三年,她觉得自己每天活得都一样,就像太阳,千年不变。她曾对我说,自己闭着眼睛都能想象出三十年后,甚至退休后的生活。她打趣说,公务员这份工作,除了自己觉得不好,别人都觉得挺好的。
无法忍受自己过早地被同化,变成和老同事一模一样的人,去过和她们相同的生活。何况,想到以后自己的孩子,以后不能接受更好的教育,甚至可能会过着和自己一样的生活,她就觉得生活无可留恋。
她说也不知道自己去追求的是诗还是远方。但她真的做了一个人神共愤的决定:辞职,去了深圳,在一家周刊做着自己喜欢的记者工作。她说,每天,见不同人,经历不同的事,让自己觉得自己还是活着的。
我问她,是什么让你痛下辞职的决心?她的回答是,自己马上28岁了,再不闯荡就老了,有部电影就叫《28岁未成年》。
我常常在想,28岁,自己究竟该选择怎样的人生。
大学刚毕业后的我,流浪在省城,满世界找工作,住着城中村,以为这样就是闯荡世界。两年后觉得生活是一潭死水,任性地去湖南读了研。四年,足以让我过够了流浪的瘾。如今,我也处在这个特殊的年纪,也想回家。毕竟,我们每个人的身体里都住着一个七月,一个安生。
28岁,是该出去闯荡世界,还是回来求稳定?
没有固定答案,如果你已经经历过二十多年的人生,问自己的心,想要什么,就知道了。
我们这一代人,都是七月与安生的结合体。
我们注定不会像父辈一样,一辈子安于干一件工作。
如果你已经厌倦漂泊,那就去寻求稳定。
如果你讨厌一成不变,那就打破禁锢,策马奔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