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小兜
上周末,和朋友一起去看了电影《妈妈!》。
我很少看这种亲情类影片,而且这部电影说的还是“阿尔兹海默症”的病人,我的第一个反应是压抑,不太想看这类的题材。
不过我朋友她在网上刷到过这个电影的短片,说还蛮搞笑的。
她刷到的是开头部分,母女两个在较劲。女儿看见八十多岁的母亲爬在高高的楼梯上面,写了一个便签:“不能爬高,容易摔死。”
母亲就立马回了一个便签:“不爬高,也会死。”
我被这些好玩的对话吸引了,我觉得电影和我想象的不一样,正好又赶上中秋节,就选择尝试看下这部影片。
这部影片带给我很多惊喜,有个伙伴形容得满贴切,她说:“如果不是在电影院,可能不会选择去看。但真的看完了的人,可能会看很多遍。”
这部电影真的很赞,不落俗套,它是以一种很乐观,积极向上的方式来表达悲情。
接下来,我将从三个角度来聊聊我从《妈妈!》这部电影中,读到的亲情。
1.隐晦表达“我爱你”是中国人的浪漫
一说到“浪漫”这个词,我自己最先想到的是外国人。因为我们中国人比较含蓄,不太擅长说爱。
但是在《妈妈!》这部影片中,我第一次发现,我们中国人还可以这么浪漫。
我也没想到,浪漫这个东西我不是在一部爱情片中看到的,而是来源于一部说亲情的电影。
妈妈和女儿的房间,隔了一扇窗户。每晚睡觉前,她们会隔着玻璃,互相用手指打响三下,相视一笑。
刚开始没看明白,后来才知道。这是属于她们一家独有的暗语,说的是“我爱你”。
她们家的暗语还有很多。比如触碰蜡烛。
爸爸很早就离开了他们母子俩,但爸爸却一直活在她们娘俩的心中。
每年爸爸的祭日,她们会做一桌爸爸喜欢吃的菜,再点上一支白蜡烛,用手轻轻触碰火焰三次,这是她们在和爸爸互动,说的也是“我爱你”。
妈妈说:“能把祭日过成节日,也就我们家了。”
这种乐观的处理方式,我真的很喜欢。这也奠定了整部电影的节奏,不悲情,反而是乐观,积极向上。
2.重新做回母亲,只因“为母则刚”
刚开始,八十五岁的妈妈是一个老顽童,完全孩子心性。喜欢爬楼梯,喜欢喝酒,喜欢撒谎说身上疼,一切都是为了引起女儿的注意,希望获得女儿更多的陪伴。
可是有一天,女儿突然把妈妈骗去了“养老院”。妈妈这次没有吵闹,而是很平静地发问:“我有知情权,我该怎么理解?是遗弃还是惩罚?”
女儿说:“是帮忙”。
“我就这么没用?”
“你有用,但不是现在。”
后面,妈妈还是想办法回到了家里。女儿坦白了,说自己得了阿尔兹海默症。
妈妈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这个病不是得在自己身上。
在这里,我有很强的代入感。我想到自己的妈妈,小时候,每次我和妹妹生病,这句话是我常会听到的话。这应该是天下父母心了。
从这个时刻起,电影里的妈妈,再也没有任性妄为。她重新锻炼身体,练习生活技能,只是为了继续成为孩子的依靠。
她说:“每个妈妈是母狼,保护幼崽是天性。女儿,谢谢你挽救了我。如果真有一天你不认识路了,就让我做你的眼睛和腿脚。”
就这样,八十五岁的老顽童重新做回了年轻时的自己,帮女儿洗澡,维护女儿的自尊心。
3.无论多大,有妈的孩子就是宝
六十五岁的女儿,刚开始不太理解自己的母亲。对母亲,她每天会有操不完的心。可能因为母子俩说话都很含蓄,母女两个都有些嘴硬心软。
母亲想要女儿的陪伴,说出来的话却很气人:“你要不要和我一起睡?不睡我可能就凉了。”
女儿赌气说:“我不陪,你也会凉。”
后面女儿生病了。疾病夺走了女儿的健康,但同时也让女儿变得简单快乐。
以前的女儿,脸上比较严肃,不会笑。但生病后的女儿,会哭会闹,会任性耍脾气,会和妈妈倾诉内心深处的秘密。
有一次,女儿在超市发病了,被别人指责是小偷。
年迈的妈妈直接冲到那个壮小伙面前,和年轻小伙打了起来,嘴里还喊着:“我女儿不是小偷。”
揍完人,女儿和妈妈,两位老太太,手牵手,在大马路上开心地奔跑起来。这画面真美呀。
女儿慢慢地不记得妈妈了,妈妈从最初的委屈,问女儿:“那我是谁?我做妈妈60年了,我不是妈妈,那我不是白忙活了?”
到最后的淡定,妈妈会以书信的形式,和女儿沟通。她会告诉女儿,她妈妈来信了,她会帮女儿读信,告诉她,妈妈在信里和她说了哪些话。
这就是母爱呀,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哪怕不要“妈妈”这个称谓。
有母爱的孩子,无论多大,在妈妈眼中,永远是个宝宝,是个需要被保护的对象。
最后,再为《妈妈!》这部电影点个赞,祝愿天下所有的妈妈,长命百岁,福寿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