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质上看,偏执型人格是指个体习惯性地使用否认和投射的防御方式,将内部感受投射为外部威胁。而且这种投射过程中伴随有意识的狂妄自大。
和前面几章所描述的人格类型相似,偏执型防御机制可能在儿童能够区分内心想法和外部现实之前就已经开始形成,这一时期幼儿对内部自我和外部客体极易混淆,而偏执者的本质正是误将内部感受体验为外部刺激。“病态”偏执者比“健康”偏执者更为多见,但许多具有偏执人格的人可以在自我强度、认同整合、现实检验和客体关系的任一水平都表现正常。
不读专业的书还真的分不清自恋型人格障碍和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区别。我以为自己身上也有偏执型认可,仔细一看其实不是,而是自恋型人格。自恋型人格,是指个体需要不断从外部获得认可来维持自尊的一种人格特征,常常沦为养育者“自恋的延伸”;而偏执型人格是将内部感受投射为外部威胁,常对他人有所戒备,所以很难自愿参加治疗。
一、偏执者的驱力、情感和气质
重度偏执的个体由于认为痛苦源自外部环境,因此常常不会攻击自己,而是把攻击指向他人。
许多偏执者脾气暴戾,我们根据此推测偏执者的高度攻击和激惹性是与生俱来的特征。可以假设,幼儿很难控制自己的攻击冲动,更无法将它转化为积极的自我感受,此时养育者对淘气哭闹的孩子做出负面的回应,会强化婴幼儿对外界的不良印象。
读到第十章,我慢慢的可以看到他人了,不再惯用自己的归因模式去读南希,真的感觉还挺好玩的。在25天前我还是像个怨妇一样埋怨父亲的无能造成了我的痛苦,甚至我根本性的逃避成为我父亲的儿子,不曾有过半点的归属感;但当我进行了适度的整合之后,我开始看到他人,我开始看到还有各种类型的不幸的人,比如这个偏执型人格特征的人,怎么感觉会更痛苦些。
偏执者不仅要与愤怒、怨恨、恶意及其他显而易见的敌意作斗争,还要承受难以抵挡的恐惧。汤姆金斯将偏执状态总结为恐惧和羞耻的混合体。他所做的比较个体眼动的实验表明:这类人普遍喜欢眼睛朝左下方看(“心里有鬼”),可视作为眼神水平向左(纯粹的恐惧感)和垂直向下(纯粹的羞耻感)两种眼动方向的折衷。即外表自命不凡的偏执者实际上内心饱受恐惧威胁,对身边的人时刻保持高度警惕。
这个地方南希写的相当仔细,将朝左下方看分解为水平和垂直,眼神向左是恐惧,低着头向下是羞愧。低着头向下很容易理解羞愧的感觉,面临恐惧的时候应该是左右环视,为什么眼神向左呢?
偏执者也和自恋者一样视羞耻为巨大威胁,但二者体验危险的方式却有所不同。傲慢的自恋者,若感到自己将被揭穿会羞愧难当,他们会竭尽全力粉饰外表,掩盖内心的自卑。但偏执者对羞愧矢口否认,或将羞耻感投射出去,自鸣得意。把内心的能量都用来对付那些一心想要羞辱他们的人。自恋性格的个体担心暴露自己的缺点;偏执人格的个体则揣测他人的恶意。偏执型来访者在治疗过程中太过专注估摸治疗师的心思,因而忽略聚焦自己的内部体验,使治疗寸步难行。
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自恋者在内心制造了一个全能幻觉,虽在外部世界知道自己行不通,但是极力粉饰外表,掩盖内心的自卑;而偏执者将在现实世界行不通归因为别人对他的受伤害,深信不疑。自恋者寻求外部世界的认可;偏执者认为自己的不足是由外部世界的伤害造成的。
二、偏执者的防御和适应机制
自恋的防御机制是理想化和贬低;偏执的防御机制是投射以及对投射的否认。
投射及对投射的否认占据着偏执者的大部分内心世界。基于自我强度,可将偏执者定位精神病性、边缘型或神经症性。首先回顾三个水平之间的差异:精神病性来访者会将自体中令人烦恼的部分投射出去,无论这样的投射何等荒谬,他们仍然坚信不疑。
边缘型人格的个体现实检验能力尚存,因此边缘型偏执者会巧妙地激惹被投射对象,令对方看上去似乎正想投射的那样。这便是投射性认同:如果被投射的个体试图摆脱某种感受,就会不由自主地觉得这种感受顺理成章,因此,偏执者自然觉得赌坊必定就是这种感受。边缘型偏执者始终致力于让投射对象与自己的想象更为“匹配”。
神经症偏执者会不知不觉地将内心的问题以自我不协调的方式投射出来。即使来访者在投射时,自我会同时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在良好的咨访关系背景下,来访者的这种能力有助于他们认识到自己内心思维的外化。
三、偏执者的关系模式
临床经验表明,偏执者在童年期的成长过程中,自我效能感曾遭受过严重的创伤;他们大多反复体验过压制和羞辱。
在偏执者的成长背景中,极端严厉的批评、反复无常的惩罚、毫不留情的痛斥以及难以取悦的家长都十分常见。偏执型儿童的养育者也时常给儿童树立“榜样”,儿童可以观察到父母身上多疑、责难的态度。
边缘型和精神病性偏执者的家庭成员间常常相互苛责和相互讥讽,或者是在家庭成员中相对“孱弱”者,容易成为加重的替罪羊-家庭成员憎恨和投射的靶心。根据我的经验,多数神经症——健康范围之间的偏执者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多半温馨、稳定与调侃、嘲笑兼具。
从神经症到边缘型,再到精神病性偏执者,在家庭里面的温馨是越来越少的,而相互苛责与讥讽变得越来越厉害。
我们从上面的这位母亲可以观察到形成偏执症的几种核心要素。
1、首先,在偏执者的家庭中,客观现实经常受到扭曲,情感回应常常阴差阳错,因此成员相互间体会到的更多的 是恐惧和羞耻,极少得到理解和支持。
2、其次,养育者的否认和投射会被子女效仿。
3、再次,原始性全能幻想在家庭互动中得到了强化,这种原始全能感造就了强烈的内疚和混乱情感的基础。
4、最后,家庭成员间的互动丝毫无益于解决问题,而只会凭添愤怒,还会增加儿童在基本感受和认知方面的困惑。
在这种情境下,个体实际上受到了隐晦的羞辱(比如上文中那位女儿,在母亲的眼中既不受欣赏,又控制不住情绪,还十分危险),因此使困惑的儿童的成长雪上加霜。而且这种困惑反应很可能会招致家庭成员进一步的批评,被斥责为不可理喻甚至满怀恶意,毕竟家庭成员的本意是多么善良。
曾成功治疗偏执者的治疗师们总结道:如果儿童拥有令人畏惧的父母,且无从知晓如何正确处理自己的感受,便很容易滋生偏执、攻击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