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大学毕业后,在老师的引荐下,入职了一家生产绝缘瓷瓶的企业。没想到刚干了不久,企业就濒临破产,薪水都发不出来。
同事们相继离职,稻盛和夫也打算另谋出路去考自卫队候补生。
可就在报名前,哥哥扣下了他的户口簿,斥责他说:“家里节衣缩食把你送进大学,多亏了老师才找到工作,结果不到半年你就要辞职,你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听哥哥这么说,稻盛和夫羞愧不已,当即决定留在企业,从头干起。
之后,他直接住进了实验室,全身心地投入研究工作。遇到难题,想办法解决;为了创新,他绞尽脑汁;失败了被人嘲讽,他克制情绪再接再厉。
他专注深耕于无机化学领域,终于凭一个个科研成果崭露头角。一年后,他研发出了一种叫“镁橄榄石”的新材料,不仅救活了企业,也为自己打通了职业道路。
稻盛和夫说:工作是场修行,我们应该像僧人那样用心感悟。这也正是李光复老师所说的“悟百种业”,带着使命感去工作,把自己放到事上练。
每做一件事,都是在经历一场艰苦的跋涉。
这个过程,考验我们的体魄与毅力,还可能遭遇失败、误解乃至刁难和嘲讽。
想必你也在工作时,遇到过严苛的老板与难缠的客户;与人合作时,也曾被欺骗被怠慢;而更多的时候,并没有人阻碍你,仅仅是事情本身,就是对你的为难。如果我们掉头走了,把事情绕过去,将永远得不到成长。
相反的,像钉子一样钻到事情中,去探索,去思考,去感悟,所得的收获也终将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
有人向商业大佬理查德·布兰森请教处理难题的最好方式。他的回答很简单:管他呢,做了再说。
很多事情,做了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道理。
很认可许知远在书里的一句话:“人的真正存在是他的行为,在于所做的事情本身,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是什么样的人。”一个人的行动力,决定一个人的成长上限。
悟百种业,才能不断精进自我,拥有蓬勃的生命力。杨绛先生在《杂忆与杂写》中说:“人虽然渺小,人生虽然短,但是人能学,人能修身,人能自我完善,人的可贵在于人的本身。”
每个人都可以真诚地投入一种自我完善中。
去游历,在天地间得到滋养;
去读书,丰盈你的内在世界;
去做事,在际遇中历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