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第19章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定公:姬姓,名宋,春秋诸侯国鲁国君主之一,鲁国第二十五任君主。他为鲁昭公姬稠的弟弟,承袭鲁昭公担任该国君主,公元前509-前495年在位,共15年。
春秋时期,鲁国大权被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三家把持。鲁昭公听说孔子开坛讲学,主张“君君臣臣”以及“仁政”,召见孔子,与孔子分析鲁国的内忧外患。
孔子建议他外联齐国,内部重振君威,制定了一系列措施。
后鲁昭公因为“斗鸡之变”被迫流亡齐国,年已35岁的孔子也随后去了齐国,3年后,孔子回鲁,鲁昭公继续流亡晋国。
鲁昭公在晋国生活了5年,公元前510年客死晋国。鲁国立其弟姬宋为国君,即鲁定公,这年孔子42岁。
鲁定公曾于公元前500年在孔子的陪同之下参加齐鲁的“夹谷会盟”。期间孔子辅佐鲁定公,以礼历阶,诛齐淫乐,并从齐国手中讨回了汶阳之地。
此时鲁定公对孔子更加信任,让他当了大司寇(相当于公部长兼政法委书记),负责国内治安。
孔子终于获得了机会,开始推行他的政治主张,使鲁国社会安定,经济蒸蒸日上,国富民强了起来。
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为了重振国君权威,在孔子的建议下,定公命令孔子弟子子路“隳三都(拆除大夫封地超出规定高度的城墙)”,季孙氏的费城和叔孙氏的郈城先后堕除,并收其甲兵。
三都已隳其二,孟孙氏以成城为鲁国的北大门,一旦成城隳除,鲁国北疆将失去屏障,齐国一旦乘虚而入,会直取国都为由,不肯隳除成城,定公派兵攻打,孟孙氏早有防备,成城不克,“隳三都”宣告失败。
因“隳三都”事件的失败,孔子得罪了权贵,被排挤,为防遭报复,加之其它原因,孔子不得不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当年孔子已经55岁。
鲁定公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孔子周游列国的第2年,鲁定公去世,孔子得知消息后,在卫国痛哭涕零,并设灵堂哀悼。
鲁定公死后,其子姬蒋继位,即鲁哀公。
君使臣,臣事君:国君役使臣子,臣子事奉国君。
礼:礼节,晏子曾说:“惟礼可以为国。是先王维名分,绝乱萌之具也。”礼,可以治理国家,是先王确定名分,治乱的工具。
孔子认为,国君应该重视礼义,要待人以礼,他曾说:“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忠:此字最早见于战国,形声字,从心,中声,本义为尽心竭力,引申为忠厚。依照“声中有义”、“因声求义”学说,“忠”字可以认为是“中心不二”、“心”意集“中”,心无旁骛。
中可以理解为“正”,如孔子曾说:“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中心即“正心”,这里的心是正义之心、有大局观的“公心”,不是狭隘的“私心”。
《尚书》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有道之心是非常脆弱的,所以要经常“修心”、“养心”。
全文理解为:
鲁定公问:“国君役使臣子,臣子事奉君主,各应该怎么做?”孔子答道:“君主应该按照礼节役使臣子,臣子应该用忠心来事奉君主。”
在这里,孔子阐释了正确处理君臣关系的基本原则,他认为君臣都应该遵循礼节,君主应当以礼待臣,臣下应当以忠事君。
由于君主身为强者,占据着一定的主动地位,应当先在礼的方面作出表率,才能令弱势的臣子受到感召,依礼而行,遵从于自己命令。
国君肯做表率,那么君臣关系就会很和谐。这是一种以仁换仁、以心换心的思想,只要准确地把握住其中的精髓,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处理好君臣关系,有利于朝政的稳定。否则,必将是君臣离心,危机四伏。
臣事君要忠,这里的忠绝不是“愚忠”、“死忠”。这里的忠是忠于自己的“道心”、“良心”、“初心”。这些“心”都是正义的、为公的。
孔子曾说:“勿欺也,而犯之!”意思就是,事奉君主不能欺瞒,但是,如果国君有错,应该犯颜直谏,不能盲从国君,不能随波逐流。
《曲礼》有言:“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从,则逃之”。意思就是:臣子侍奉君主可以不公开规劝,如果多次规劝无效,那么就离开他。
康有为曾说:“臣子并非犬马,以道事君者,不从君之欲,不可则止者,必行己之志”。
回到现实中,领导对待下属都应以礼待之,给予他们足够的尊敬,才能让他们死心塌地的跟着自己干。作为下属,应该忠诚,有颗公心对待领导、对待工作。
李渊被逼反
孟子曾对齐宣王说过一段话:“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领导如果不善待下属,轻则下属逃离自己,重则下属举兵造反,历史上这样的事不胜枚举,李渊就是其中一个。
李渊的先祖李暠曾是晋末的敦煌太守,后因“五胡乱华”,他趁乱建立了西凉政权,是西凉的开国皇帝。
西凉国到了儿子李歆就被灭国了,又历经三代生了李虎。李虎在北朝西魏政权中官至太尉,位列三公,还被西魏皇帝赐姓为大野氏,所以,李虎也叫大野虎。
西魏皇帝元宝炬封了八位柱国大将军,史称“八柱国”,分别为:宇文泰,元欣,李虎,李弼(李密曾祖父),赵贵,于谨,独孤信(宇文毓和杨坚岳父,李渊的外祖父),侯莫陈崇。
后西魏兼并了东魏,权臣宇文泰篡位,改国号为“北周”,所以大野虎也是北周的开国元勋之一。
大野虎死后,周閔帝追封他为唐国公,也就是后来大唐王朝国号的由来。李渊父亲李昞再到李渊都一直袭封唐国公的名位。
李渊的母亲姓独孤氏,跟后来的隋文帝杨坚的老婆独孤皇后是亲姐妹,因此隋文帝对这个外甥一直也不错。杨坚权倾北周之时,就把大野渊的姓氏给改回来了,仍姓李。
后来杨坚篡位,建立了隋朝,李渊也被委以重任,历任地方刺史、中央要员,还跟随杨坚的儿子杨广平定过叛乱。
杨广做了皇帝后,李渊的这个姨表兄弟变了,不但生活奢侈,经常因为猜忌杀戮大臣,百姓和百官都与隋炀帝渐渐离心离德,隋朝开始显出败亡的光景。
有一次,杨广召见李渊,但李渊刚好染病在家,就拜托传话的人回复自己不能按时拜见皇帝。
没想到隋炀帝不高兴了,碰巧李渊有个外甥在后宫,杨广就问到底怎么回事,外甥说我舅舅确实是病了。杨广阴阳怪气地嘀咕了一句:“快死了吗?”外甥回去把话学给李渊听,李渊感到害怕,从此更加谨慎了。
为了麻痹杨广,他装出一副享乐的样子,每日纵酒声色收取贿赂,学西汉的萧何,把自己的名声搞臭,希望杨广能把自己遗忘。
没过两年,隋炀帝为了享受京杭大运河,南游江东,加之三征高句丽,横征暴敛,一统没多久的大隋就陷入大乱的局面,到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各地反叛势力多如牛毛。
李渊那时在太原留守,监修隋炀帝的晋阳宫,李渊过得很悠闲,但他的儿子李世民却忙得很,他正忙着结交天下英雄、招纳亡命之徒,与好朋友晋阳令刘文静密谋共举大事。
计划已经安排好了,李渊还不知道,想以实情告诉,又怕李渊不听。于是李世民和自己的另一个好朋友晋阳宫副监裴寂策划了一条“逼上梁山”之计。
李渊经常会到裴寂家喝酒做客,李世民便和裴寂商量,待李渊喝醉后,利用职务之便,从晋阳宫宫中挑选几个绝色美女送去给李渊侍寝。计划顺利进行,李渊酒醒后得知睡了皇帝的女人,惊出一身冷汗。
过了几天,李渊又来裴寂家喝酒,喝到高兴处,裴寂知道是机会了,就把和李世民等人商量的计划和盘托出。李渊听了目瞪口呆,大吃一惊。
裴寂赶忙解释说:“晋阳宫的女人已经被你睡了,皇帝本来对您就心存芥蒂,我怕此事一旦被揭发,我们都死无葬身之地。举大事造反正是为此。”
李世民也连忙进来对父亲陈说,李渊表面上还是装作不肯,还扬言要把李世民扭送到朝廷去,过了会儿假装酒劲儿下去了,李世民等又一番苦劝之下,李渊才终于答应了。
不久,突厥犯边,太原境内盗贼泛滥,李渊出兵却无功而返。隋炀帝派使者要来问罪,就在这时,李渊父子最终在太原起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