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读古也有些年头了,最先读的是老子的《道德经》。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多的文化名著。在中国,虽然自汉朝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思想成了主流,但无疑《道德经》依然是对中国文化影响最深的著作之一。
不过我感兴趣于《道德经》的,倒不是它的那些“玄之又玄”,也找不到“众妙之门”。反而是一些比较实在可以把握的东西,比如德经首篇就说到:“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记得黄石公的《素书》有说过: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加上老子反复强调的“绝圣去智”的最高的道的境界,不由得让我觉得,所谓的道的境界就是类似基督教文明所讲的伊甸园。在伊甸园里,就是绝圣去智的,在伊甸园里,就是万物不知其所由。
遗憾的是不管是什么原因,我们离开了伊甸园,我们失去了这个“道”的理想国,我们不再简单地信仰什么,我们有了太多的自我意识,怎么办?我们得强调道德操守,强调自我克制。
但随着诱惑的加大,自我克制没有了力量,我们又失去了德的境界,那么我们再强调仁: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但人们的仁爱之心在堕落的社会中进一步丧失了,我们又呼唤义: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我们又呼唤礼: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承认人的私欲,只是你的私欲必须在一定礼仪制度下进行,善要奖励,恶要惩罚。其实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社会。
所以老子和孔子的不同或许只是在于“我们该怎么办?”上有分歧,在对社会的认知上他们其实是一致的。孔子觉得伊甸园是回不去了,我们只能在义和礼上下功夫,呼唤出人心中的德和仁,以达到接近“道”的那个理想社会。而老子认为这些都没有用,强调礼、义,你会越弄越乱。
老子的《道德经》还是太过哲学,像我这样哲学智慧严重不足的人,似乎更喜欢一些实用的东西,于是开始看《韩非子》。
《韩非子》里有理论、有案例,绝对是教材式写作方式。比如他的《内外储说》就有一大堆的故事。像我们熟悉的矛盾、郑人买履都出自这里。我们不妨再挑几条有趣的故事看看:
卫人有夫妻祷者而祝曰:“使我无故,得百束布。”其夫曰:“何少也?”对曰:“益是,子将以买妾。”
那时候就有聪明的老婆知道,老公发点财是好事,发大财就麻烦了,要养小三。
卫将军文子见曾子,曾子不起而延于坐席,正身于奥。文子谓其御曰:“曾子,愚人也哉!以我为君子也,君子安可毋敬也?以我为暴人也,暴人安可侮也?曾子不戮,命也。”
这是拿曾子来调侃,韩非子想说:遇到对你的生命有操杀大权的人,都应该敬而远之。对有权利的坏人只是不和其同流合污,没必要招惹他。
伯乐教其所憎者相千里之马,教其所爱者相驭马。千里之马时一有,其利缓;驭马日售,其利急。
高级人才失业可能性要大于普通人才,学点小本事反而更好谋生。
郑人有一子,将宦,谓其家曰:“必筑坏墙,是不善人将窃。”其巷人亦云。不时筑,而人果窃之。以其子为智,以巷人告者为盗。
有时你的建议的正确性取决于你和听取人之间的关系。这个故事在《说难》篇里有另外一种更清晰的描述: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我们知道战国时候的纵横家们要去游说各国的君主,韩非子有段很精彩的描述,道出了游说的难处:
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所说出于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于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阴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显弃其身矣。此不可不察也。
游说的关键在投其所好,而不在于自己主张的东西的对错。这种摆在桌面上很难看,在桌下面又往往很正确的技术性的冷酷分析,是其后各朝代的君主们“阳儒阴法”的重要原因。
韩非子是荀子的学生,看了学生的东西,当然要读一读老师的东西。荀子是所谓先秦儒家的集大成者。但一者因为他主张的性恶论,二者,他的两个学生:李斯、韩非都投奔了、进而成就了儒家最为反对的暴君秦始皇。所以后世的儒家都不承认他。
我倒是同意唐朝的杨倞在给《荀子》一书作序时所说的:故孟轲阐其前,荀卿振其后。两人从性善、性恶的不同角度,于乱世中拨乱反正,使得孔子的学术得以发扬光大,而荀子的思想的可操作性要更强。我甚至觉得后世的帝王的“阳儒阴法”倒不如说“阳孟阴荀”
其实荀子的格调一点也不低,绝对不是韩非子那样简单求媚于帝王,比如:
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
真正大是大非下,是“从道不从君”的。而且从这里我们看到他和孟子一样在强调,一种原则于实际操作时侯的权衡处理。
再比如当我们感慨世风日下,觉得道德呼唤没有意义的时候,可以用这句话来鼓励我们:虽然有风险,虽然挣不到富贵,但有些东西还是我们应该坚持的。
故良农不为水旱不耕,良贾不为折阅不市,士君子不为贫穷怠乎道。
我们今天关于君子的许多概念,或许是始于荀子:
君子行不贵苟难,说不贵苟察,名不贵苟传,唯其当之为贵。-不沽名钓誉
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做好事不是为了让人知道
怒不过夺,喜不过予。-冷静地保持公正
还有前面他的学生的关于曾子的故事,在他这里有更完备的叙述:
故仁者必敬人。敬人有道:贤者则贵而敬之,不肖者则畏而敬之;贤者则亲而敬之,不肖者则疏而敬之。其敬一也,其情二也。-所谓的敬,就是严肃地按规矩来,别不把他当回事儿。
结合当今的社会,倒是觉得荀子的这句话最值得我们咀嚼:
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我们这个泱泱大国、礼仪之邦,之所以有一种戾气、一种不宁,是不是我们已经失去了大家一致认可的一种属于自己的礼仪制度了呢?
《荀子》全书都是以一种很优美的文体写成,有人甚至认为后世的汉赋,就起源于《荀子》。我不知道是否属实,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荀子很有文艺范儿,你看他,动不动就引用一两句诗经,想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他的意思,而对于我,却加大了理解的难度,因为他引用的这些,我都只是一知半解。不得已,咱再读读《诗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