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MBTI火了之后,大家都开始自称为“i人”或者“e人”,一时间人类好像只有这两种性格的分类了。
她在一年里测了三四次,每次的结果都是“i”打头,她并不喜欢这种简单粗暴的性格二分法,但是无形中这个标签给了她一些逃避的借口:
因为是i人,所以社交场合不爱说话,更喜欢坐在角落,几乎不会主动发起话题,跟同事待在电梯里只有无尽的沉默和尴尬,见到老板和领导也不会主动打招呼问好,在旅游景点被强买强卖也不敢争辩,找不到路宁愿跟着导航多绕几圈也不愿意开口问别人,看见漂亮的商品只敢远远地瞥一眼不敢去试、去问价......
她心里是有些拧巴的,这些i人的标签给了她借口的同时,也让她无形中被标签“绑架”了:工作场合说话不多,于是老板总觉得她只会“嗯”,每次开会讨论问大家的想法,总是自动忽略她;她明明也想像身边的朋友一样,不时地走到广场中央跟流浪艺人点一首喜欢的歌,却因为害怕被陌生人围观而愣在原地站了两个小时;和陌生人一起参加活动,她很羡慕那些可以自来熟的人,很快就跟别人打成一片,每每想要鼓足勇气主动去打招呼,最后也只是低头不语......
因为很多情况不知道怎么处理,很多关系更不知道如何面对,她变成了惯性逃跑的人。上下班如果电梯里没有同事,会让她倍感轻松,如果有她就会手足无措。就在昨天,她在洗手间里听到一个同事在问隔壁是否有人,想要一些卫生纸,她明明就在洗手台,也在想着如果没人回应同事就去帮忙,但她没有第一时间出声,直到听见同事得到了隔壁的帮助,她逃也似地离开了卫生间,生怕同事出来后看见她说她冷漠。
她总是不会第一时间去回应别人的需求,尤其是不太熟的人之间,因为她觉得总有人会去提供帮助,何必她多此一举。她又想了想,觉得这可能是长期不被需要导致的“后遗症”,因为没有人在意她,没有人需要她,所以在面临求助的时候,她会犹豫自己要不要帮忙,是不是能帮上忙,用怎样的方式去帮忙能让双方都舒服,殊不知往往就是在这些情绪内耗里错过了回应需求的最佳时刻。
“与其面对,不如逃避,反正我社恐。”这种循环往复的自我验证,让她越来越不会社交,而越来越封闭的时间,就会越让她失去向外链接的能力,甚至与他人正常沟通交流的能力。有的时候下了班,她才发现今天在公司里说的话竟然不超过五句,她甚至不会开口了。这种发现令她觉得有一丝恐怖和怅然,表达欲的丧失带来的是对快乐的感知力下降,她甚至不会快乐了。
2023/10/14 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