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在其著作《苏东坡传》中,这样写道:“我们论到苏东坡,我们就不能避免‘气’这个字”。在我看来,这里的“气”指的就是苏东坡的文人气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这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中留下的千古名句。从中体现的是范仲淹以天下人为己任的文人气节。而《苏东坡传》中,林语堂先生认为苏东坡的“气”是至大至刚之气。
如果只从诗词中挖掘,我认为苏东坡的《定风波》最能体现这种气节。“一蓑烟雨任平生”,究竟是风雨更加猛烈,还是苏东坡的气节更加不可阻挡。苏东坡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强化了自己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表现出豪放之气。
“‘气’是伟大的道德动力,更简单说,就是人求善、求正义的高贵精神。”苏东坡拥有这种“气”,从而促使他在自己的政治生涯中不断为国家为人民谋永福。正如东坡对子由所说:“我不坦诚进谏,舍我其谁”。
然而,文人多以天下人为己任,然怀才不遇却是常态。如果当初苏东坡不太计较品节,稍微赞同一下王安石,也许那时失意的他已经位高权重。林语堂先生在书中提及到《孟子》中的“气”,其中说道“这种力量若辅以正义真理,便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王安石变法中的许多制度,并非真正的正义之理,苏东坡只好对其进行抨击,将自己的这种力量施展到真正正确的道路上来。“猿吟鹤唳本无意,不知下有行人行。”这种率性的诗句,体现的是他的大无畏精神。为了正道,他可以不惜一切。在为此而遭朝廷贬谪后,他没有因此而沉沦,反而这种力量更加强大。因为在远离朝廷的地方,苏东坡更能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政治抱负。所以,尽管苏轼与王安石、司马光等人私交深厚,但是在关乎国家民生的大原则上,却不肯退让半步,文人的气节策使他义无反顾地置个人荣辱于度外。
此至大至刚之气实则是孟子所说之浩然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