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着看书的日子
最近因为各种原因疯狂看书时,突然想起了曾经偷着看书的日子。
我初中住宿,学校有个变态的规定,不许在教室里看课外书,写完了作业也不行。于是,我只能每天下了晚自习,一路狂奔回宿舍洗漱完,抓紧在熄灯前看15分钟书。《红楼梦》和《哈利波特》,就是当年这样偷着看下来的。
后来为了提高一塌糊涂的数理化成绩,连这15分钟的读书时间也没有,只能偶尔在手机上偷看一些简短的文章,直到上大学。
关于语文成绩的问题,大约有以下几种说法:
说法一:看课外书不能提高语文成绩
很多人认为,读课外书对提高语文成绩没什么用啊!我就算看了大量的文学名著,只是扩大了一下阅读量,考试的阅读理解又不考这些书!
这是个伪命题。不然大家想想看,有哪个学生是语文成绩特别好但从来不看课外书的?没有吧!
虽然《悲惨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四世同堂》这些经典名著,考试时不见得会考,但是大量的阅读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善于分析不同的作品风格,甚至对某一时代的历史背景非常了解,知道这对当时的创作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些对做阅读理解不是更有帮助吗?
考试当然不会考原封不动的作品,但是阅读量大的人,却能熟练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
说法二:语文成绩提高太慢
不知道现在的学生们情况如何,反正我当年上学时,听老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语文成绩多难提高啊!那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所以你们要把时间花在数理化上,这几科成绩是很容易提高的。”
现在除了少数一些素质教育的中小学外,大部分普通的学校应该还有这样不成文的说法。
可是,因为语文成绩提高很慢→所以从一开始就不要花时间读闲书→所以永远不要迈出日积月累的第一步→所以把时间花在其他科目上来弥补语文成绩就好了。
请问老师,这不是自相矛盾是什么?
先不讨论现在的语文课本编得到底好不好的问题,即使语文课本编得无比的好,一个学期的时间也是有限的,能学几篇好文章?能读几个名家的好作品?
语文成绩的提高,的确需要长年累月地积累,课堂时间有限,多阅读课外书才是正解。在没有大量阅读的基础下,不管老师分析哪篇文章的什么语言风格,什么描写手法,什么作品意图,都是毫无意义的。
这篇听懂了,下篇还是不会做。
说法三:读课外书对写议论文没什么帮助
读的都是散文、小说,对写记叙文可能有帮助,可以模仿些好词好句,对写议论文有什么帮助呢?
错!读课外书当然对写议论文有帮助了!
为什么写出优秀议论文的学生辣么少?因为他们只是深谙议论文的标准套路:第一段铺垫,第二段提出论点,第三段分论点一,正面举例,第四段分论点二,反面举例,字数不够再来一段正面举例,结尾重提论点……
所以,99.9%的学生看到《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作文题,只会想到“既要有梦想又要踏实努力”啊!却没有别的观点。为啥?读书少怎么可能有新观点呢?
当阅读量扩大之后,建立了独立的思考能力,看到一个话题时才会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见地,而且,现在社会发展迅速,很多与时俱进的观点都是课堂上学不到的,如果不读课外书,如何了解这些新观点呢?更何况,阅读量大了,论据才能顺手拈来,否则司马迁、司马光提了几十年还在提,估计批卷子的老师都快烦死了吧?
日积月累必然要先走出第一步,即使每天只有短短15分钟阅读课外书的时间,效果也必然是惊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