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作者其人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 福建侯官县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
尽管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于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根据文献记载,他至少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02—日记介绍
林则徐生平爱好诗词、书法,著有《云左山房文钞》、《云左山房诗钞》、《使滇吟草》和《林文忠公政书》《荷戈纪程》等著作。所遗奏稿、日记、公牍、书札、诗文等,建国后辑为《林则徐集》。《林则徐全集》分奏折、文录、诗词、信札、日记、译编六卷,共十册。
03—日记展示
初五日,已酉。睛。黎明行,沿途山坡石路,然平坦处尚多,路亦尚近。四十里有一土屋,其地无水,只卖干饼,余於蚱夕为粥,带来食之。又行四十里为三台,此台四面环山,诸山之水汇一巨泽,俗呼为海子,考之前人记载,所谓赛里木湖炙是也,东西宽约十里,南北长倍之,波浪涌激,颇似洪泽湖,向无舟楫,亦无鱼鲔之利,惟水鸟飞翔其间,人亦不能取也。泽中有小土山,不生草木。闻土人言,海子中有神物如青羊,不可见,见则雨雹,其水亦不可饮,饮则手足疲软,谅是雪水性寒故耳。夜在军台住。
初六日,庚戍。黎明大风,天阴。吃饮行,过一卡伦,循海子而西,沿途皆风涛之声。约四十里地名松树头,海子始尽,而两山劈开,千松挺立,行人谓之过达搬,而不知其名,考诸前人记载,当是塔尔奇山也。此外有饭店数家,适见雪花飘洒,在店小坐。移时雪略稀,即驱车过山,约二里许至其巅,而狂风大作,几欲吹飞人马,雪又缤纷,扑入车内,欲停车则山巅,非驻足之所,欲下岭则陡坡有覆辙之虞,不得已舍车而徒步,与两儿牵裾连袂而下,幸风雪渐微,约行二里许,坡不胜陡,复坐车行。此山为行人所惮,其实不甚高峻,东来者上山路少下山路多,西来则反是矣。山巅有巡检顾谟修路路碑记,因风雪未能驻观。下山后,峰回路转,俗名果子沟,实塔尔奇沟也。祁鹤皋先生《行记》称此处为奇绝仙境,如入万花谷中;今值冬令,浓碧嫣红,不可得见,而沿山松树,重叠千层,不可计数,雪后山白松苍,天然画景,且山径幽折,泉溜清冷,二十余里中步步引人入胜,若夏秋过此,诚不仅作山阴道上观也。过桥十余道,至二台,台房湫隘,遂住旅店中。店有两家,皆板屋,经此地松板多而贱也。晚,雪霁,所积不能及寸。夜覆伊犁布将军书,遣陈祥先赉入城。
初七日,辛亥。睛。辰刻行,仍在山峡中蜿蜒旋转,虽路径高低,且多小石,车行不无巅簸,而松雪清泉,处处动人玩赏。所过木桥数十道,桥下泉声若琴筑然。四十里至头台。有店两家,本欲至店一饭,而台内笔帖式倭(克什布)先遣外委远迎,并邀赴台房吃面,不便拂之。面毕又行,五里则出山峡而就旷野,土路甚平。约四十余里至大芦草沟,此处有土城,曰广仁城,驻游击一员,汉兵六百名;城外旅店,比沿途稍净,是夕宿焉。将军,参赞又遣材官来此伺应,绥定城总兵福(珠洪阿)亦遣弁来迎。
辛丑(6月17日)。晴。昨晚有咪唎坚京夷等,向游击羊英科禀称,见有告示,奉旨销毁烟土,俾夷人共见共闻,伊等请来看视,当即传谕允准。今日巳刻,京夷带其女眷与啤治呅、弁孙等,同驾小船,由师船带至虎门,在池上看视化烟,并至厂前,以夷礼摘帽见,令员弁传谕训戒,犒赏食物而去。是日化公土一千六百箱。酉刻邓制军、奕楚江都护俱到,是夜在厂同饭,二鼓散回。
04—个人心得
一代“民族英雄”的英雄事迹,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能有如此气魄、做出如此壮举,实属不易。日记的记叙方式像散文一样,一日所经历的人、事、物、地,娓娓道来,颇具文采。